您当前的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家庭教育论文

多学科视野中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探析

来源:UC论文网 作者:未知 2016年06月20日
  独生子女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独生子女的教育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立足多学科的视角,考察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理念与具体做法,发现独生子女家庭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随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不断凸现,已关系到我国国民素质、道德水准、社会风尚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提高,引起了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理念与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和信息水平的不断提高,独生子女家庭的经济、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乃至家庭结构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认真审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状况,不难发现独生子女有其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优势
 
  (1)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
 
  每个家庭的正常运行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独生子女家庭的经济负担相对较小,家长会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更为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1]同时,也会毫不吝惜地投人相当数量的资金为孩子购买图书、智力开发用品等,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家庭为孩子购置了电脑,利用网络技术来进一步开阔孩子的视野。此外,家庭条件优越,家庭关系和谐,家长不为生活奔波劳碌,也就有了更充沛的精力和更高的积极性去教育孩子,这为独生子女的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2)父母关心独生子女的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文化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普遍认同, 独生子女的父母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关心子女的教育。家长已认识到早期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许多家长经常带孩子去参观、旅游以扩大孩子的视野。家长还引导孩子读书以培养孩子对读书的热情,提供各种各样的玩具以开发孩子的智力。这些使得独生子女的智力得到及时的开发,培育了多方面的兴趣爱好,知识信息宽广,具有极好的学习和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3)享有父母充分的爱
 
  有心理学家曾提出“爱比维生素还重要”,?2?由此可见,父母的爱对孩子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从小在父母充分的爱的阳光下长大,成长的道路相对较为平坦,这样的成长环境会使孩子的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思想活跃,对生活充满期待,对周围的一切充满爱心,对弱者具有同情心,个性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多数独生子女容易形成活泼、开朗、大方、敢做敢为的良好性格,这就有利于他们智力和才能的发展。
 
  2.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的缺陷
 
  (1)家庭教育观念偏差
 
  尽管多数独生子女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但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加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家长在人才观上存在偏差,认为孩子只有在学习上得高分,将来上重点高校,才能找到好的工作。在这种片面人才观的驱使下,家长往往只注重孩子的知识学习而忽略了孩子综合素质的发展,忽略了孩子某些特长的培养,结果使孩子综合素质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同时,有些家长仍然保留着封建的传统观念,封建家长制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在对家庭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存在认识偏差。在这种家庭中,孩子往往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孩子已经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去执行家长的“命令”。这种观念指导下的家庭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多数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创新意识淡薄,社会交往中缺乏主动性,各项活动中缺乏活力与积极性。
 
  (2)培养目标定位偏差
 
  家庭教育的培养目标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活动和效果。目前,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对家庭教育目标的定位偏高,已成为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许多家长不顾孩子的实际,以自己的经验和需要为孩子设计未来的发展蓝图。目标定位脱离了孩子的兴趣爱好,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家长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而孩子不但产生厌学情绪,还影响了孩子与父母的亲情关系。同时,培养目标片面化,无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只注重对孩子知识的传授或各种技能的培养,忙于功课或升学,忽视意志品质的磨练及社交能力的培养,这样必然导致孩子的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3)教育方式、方法不当
 
  目前,在部分独生子女家庭里仍然存在着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孩子过分溺爱,百般顺从,过度呵护。长此以往,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懒惰、蛮横、自我中心等不良性格品质。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实行专制。教育孩子时根本不讲民主,要求孩子绝对遵循他们所定的规则,不鼓励孩子提问、探索、冒险、主动做事,经常采用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冷漠、缺乏同情心、懦弱、专横,还有的孩子会形成攻击型人格。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认为“树大自然直”,任孩子自由发展,不为孩子立相应的规矩,无明确要求,奖惩不明。结果,由于失去了必要的监督,孩子容易形成懒惰、散漫等不良的性格。
 
  (4)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
 
  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表明,单亲家庭的孩子,特别是由于父母离婚造成的单亲孩子,与正常、完整家庭的孩子相比较,在学习方面、情感方面、行为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差异。w许多单亲家庭的独生子女由于特殊家庭环境的影响,加之教育不力或不当,使孩子不同程度地受到过心灵上的创伤,性格的形成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问题。单亲家庭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二、多学科视野中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现象学视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是一种教育失范现象
 
  “日常生活实在”是现象学关注的焦点。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舒茨认为,现代社会的唯一规定性并不是日常生活,而是各种意义域之间相互缠绕、搅扰和冲突的张力结构;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认为,正是多种相互交织的生活才造就了不可言说的世界。[5](P78?89>从现象学视角审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失范问题,似乎可以理解为“失范”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现象存在,具有客观因素,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1)考试用人制度的影响
 
  现在的考试制度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的强调分数而忽视学生主体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存在着一考定终身的特点,考试形式单一。对大多数人来说,如果能够考入理想的大学,就意味着会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从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随之而来的是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尤其是当前看重学历的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把人们的晋升、晋职与学历、文凭挂钩,使家长对孩子上大学的追逐演变成对名牌大学的角逐,这也在客观上加剧了对分数的片面追求。[6]在残酷的竞争过程中,孩子过早接触到了社会的考验和竞争。
 
  (2)互联网对儿童社会化的冲击
 
  社会发展已进人数字化时代,互联网成为影响独生子女成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7]-方面,互联网为独生子女学习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先进的信息,引导其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究精神;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为他们提供了参与性、互动性,满足了多种内在需要,丰富了儿童的精神生活。但是,互联网所呈现的内容良莠不齐,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往往会误导儿童的健康发展。独生子女的社会价值观念尚未成熟,缺乏对信息的判断抵御能力,常常会受到一些消极信息的误导,容易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举止。互联网上一些充满暴力武斗的场面还会影响儿童幼小的心灵成长,甚至会诱发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同时,儿童长期将时间花费在互联网上,致使其与父母之间缺乏情感交流与互动的机会,从而增强了人际代沟,严重影响了儿童与父母情感的健康发展。
 
  (3)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的社会生存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迫使传统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如今许多家庭的成员往往是各忙各的,家庭成员间缺少交流沟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家长们为了生计而奔波,或忙于充电,或忙于赚钱和工作;孩子们忙于学习和应付各种考试,一些人的家庭观念逐渐淡薄。常看到的场景是,家长在忙碌了一天后回到家里便看电视或休息,深夜了孩子们常常忙于完成大量的作业或者在下晚自习回家的途中,家庭成员之间缺乏相互沟通、交流感情的时间而显得冷漠和陌生。
 
  2.教育学视野:传统教育价值取向与理念影响着家长和孩子的自主意识
 
  默顿将失范划分为个体的失范状态与社会系统的失范状态,从而引发了失范在教育学层面的讨论。苏格兰裔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M?麦基弗指出:教育学意义上的失范状态直接来源于当代社会的特殊情境,常常表现在文化冲突中社会个体已经陷人了茫然无措的状态,现代竞争中蕴含着价值意义的规范巳经被仅仅具有组织意义的规范替代,社会的急剧变迁使暴力采用符号形式渗人整个社会的文化结构中。[5]从教育学意义上解读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失范问题,可以直击家长的心灵深处,警示家长认真思索家庭教育失范的多种原因。
 
  (1)家长的教育价值取向与理念陈旧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转型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在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家长和孩子面对知识更新和信息增长越来越快的速度,陷入了茫然无措的状态。受“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论调的影响,许多孩子忙于学习各类知识和技能,参加各种特长班、兴趣班。诚如涂尔干所言人们渴望各种新奇的东西、未知的享受和不可名状的感觉,但是这些新玩意儿被认识以后,他们便失去了一切兴趣。”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显得无奈,而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又裹挟着家长和孩子的主体意识,在对教育目的和价值的追求上过于关注孩子学习的内容与手段。许多家长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教育价值取向的不足,不自觉更新自己教育观念,而依然是沿用过去的知识、传统的方法来教育影响独生子女,极力维护自己的家长威信和尊严,而这种陈旧的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势,阻碍了独生子女良好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2)对孩子期望值过高
 
  独生子女家长往往对孩子有着很高的期望值,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产生了强烈的望子成龙心理。有关调查显示,95%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能上大学,读硕士、博士和出国深造等,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当科学家、工程师、公务员、律师等,过高的期望值使家长几乎把全部心血都投注到孩子的身上,从“零岁方案”到“小太阳工程”;从乐器、绘画、武术,到学电脑、学奥数、学英语等,家长暗暗地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寄托在下一代身上。[8]家长的这种期望一方面开发了孩子的早期智力,培养了独生子女多方面发展的潜能;可另外一方面,却给孩子造成过重的精神负担,导致孩子身心疲惫,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
 
  3.社会学视野:简单的家庭结构弱化了孩子社会化的进程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从社会学视角将家庭教育纳入社会学范畴进行了分析,认为“人是有限的存在。从生理上讲,他是宇宙的组成部分;从道德上讲,他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因此,若他不去牵制自己的本性,他就无法超越方方面面的限度……人的本性无法成其自身,除非他受到纪律的约束。”[9]美国社会学家默顿从社会结构的视角来审视家庭结构,认为家庭结构与由社会结构提供的实现孩子社会化这种意愿的途径之间存在分离状态。
 
  (1)家庭结构趋于简单
 
  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使得“三口之家”成为当前一段时间家庭结构的主要模式。一方面,家庭结构简单,人口数量减少,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简单,儿童所受到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锻炼也相应减少,不利于培养儿童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影响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另一方面,在以“三口之家”为核心的家庭中,父母双方几乎每天都忙于上班,与孩子接触时间很少,孩子更多的是和玩具接触、对话并对玩具寄予感情,导致两代人的家庭在人际感情链中显得过于单调。虽然父母把全部的爱与关注给予了孩子,甚至溺爱孩子,但是许多孩子却感觉孤单,从而导致性格孤僻、执拗,缺乏责任感。
 
  (2)家庭构成稳定性降低
 
  家庭结构稳定,家庭成员可以从中获得归属感,感到幸福与温暖,有利于家庭成员身心健康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许多夫妻离异,单亲家庭不断增多,且离婚率依然逐年上升,传统意义上家庭的稳定性越来越低,极大地冲击了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9]离婚率的逐年上升和离婚者平均婚龄的逐年下降,使得青少年儿童受父母离婚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1°]研究表明,夫妻离异、家庭解体,对青少年儿童成长所造成的伤害和打击,其程度仅次于亲人去世。特别是当父母感情破裂,在家庭中相互攻击、谩骂、斗殴或伤害,这种家庭氛围强烈地刺激、惊吓着孩子,造成孩子紧张、恐惧、不知所措。甚至有的家长拿孩子撒气,辱骂、打伤孩子,导致孩子在思想行为、精神状态上的反常,诱发孩子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孩子后期的发展,甚至影响孩子成年后的社会生活。同时,由于现代人社会生活节奏加快、食品安全、营养不良及疾病影响,一些传统的老年疾病年轻化,造成年青人非正常死亡增多,增加了单亲家庭的数量,使得单亲家庭子女出现缺乏父爱或母爱的情况,儿童的成长中情感的缺失诱发了儿童不健康的行为或犯罪行为。
 
  三、引导和改进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儿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很大程度上受家长教育观念的影响。常言道“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常常潜移默化地教化着孩子。因此,父母应注重学习和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给孩子传递社会正能量。同时,了解儿童身心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家庭中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科学、系统地教育引导孩子成长。“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家长应在工作之余多读些书,以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知识涵养来影响孩子。家长在要求子女全面发展的同时,自己也应该有所发展,在与孩子的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交流、沟通,不仅可以开阔孩子视野,而且能引导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
 
  家庭培养目标是家庭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成败。[1]只有确立科学合理的家庭培养目标,才会使家庭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家庭培养目标的确立要整体考虑孩子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要从孩子自身的发展和孩子的兴趣爱好的实际去考虑。既要确定对孩子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发展的教育目标,又要确定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目标;既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又要格外注意培养孩子各种优良的心理品质,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同时,目标定位时既要考虑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又要考虑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会使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3.遵循合理的教育原则
 
  尽管家庭教育中由于孩子的千差万别,每个家庭的教育方法各有不同,但就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共同特点而言,在家庭教育中应遵循适度原则、一致原则、民主原则和严格原则。[1]所谓适度原则,是指家长在教育中必须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要寄予超越孩子实际的期望,提出过分的要求,给予过多关爱和照顾。在智力开发上不搞过度教育;在生活中,要引导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切莫越俎代庖,事事亲为;在物质供应上,不过度满足等。一致原则,是指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时态度、言论、行为等要取得一致,要注意教育的整体效应,相互配合默契,协调一致。民主原则,是指家庭成员中要形成民主气氛,不搞“家长制”,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以势压制孩子,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严格原则,是指家长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能放纵,积极培养孩子是非观念,养成知错必改的良好品质,要引导孩子不断克服自身弱点,培育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康的、有益于社会的公民。
 
  4.实施科学、民主的教养方式,对孩子进行全面培养
 
  家庭教育的成效如何,还与教育方式是否科学有关。研究表明,家长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理解孩子,在教育中慈严相济,循循善诱,引导孩子主动、自觉地用一定的准则来约束和调整自己,这样的教育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13]。尤其在溺爱型、专制型和放任型的家庭中,家长就更应该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否遵循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否做到爱严结合、恰到好处。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既要注意言传又要格外注意身教,用自身优良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特点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的楷模,家长的人格形象对子女的影响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1世纪需要综合性素质高、能适应社会的人才。家庭要从关注孩子的分数转到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上来,在重视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学会做人”的教育,使孩子将来能够更好地去适应社会。如:爱心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劳动教育、孝敬父母、明辨是非教育等;要教会独生子女们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竞争,使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
 
                                                                                                                                     闫摘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相关文章
UC论文网 · 手机版
https://m.lw8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