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文学文化类 > 传统文化论文

探析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途径

来源:UC论文网 作者:未知 2017年01月09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血脉,其所强调的道德伦理体现的是长期以来人们所一致认同的社会规范、社会秩序与社会法则,这对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形成大学生的道德习惯和实践道德伦理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本文试图通过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来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优势作用及实现途径。
 
一、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保持了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和灿烂文明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孕育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一直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导精神,塑造着整个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目前,中华民族正处在一个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我们有必要认真回顾和梳理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从中吸取养分和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基于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是我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宝贵精神支柱。因此,重视和弘扬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这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増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历史的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形成和完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因此,我们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仁义、民本、诚信、勤俭等伦理道德观念,实际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撑。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生力军,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重任。对大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使他们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德才兼备,是否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正确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对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建构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不可否认,长期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大学生优秀道德情操、人格品行等方面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部分大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不相符的现象。比如一些大学生集体主义思想淡化,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只注重眼前的物质利益,忽视了个人的精神追求,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继承。一些高校在注重培养人才、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忽视了对大学生在道德品格与价值理性方面的培育和启发,或是在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缺少对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阐发和挖掘。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历史的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形成和完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因此,我们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仁义、民本、诚信、勤俭等伦理道德观念,实际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撑。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生力军,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重任。对大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使他们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德才兼备,是否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正确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对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建构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不可否认,长期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大学生优秀道德情操、人格品行等方面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部分大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不相符的现象。比如一些大学生集体主义思想淡化,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只注重眼前的物质利益,忽视了个人的精神追求,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继承。一些高校在注重培养人才、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忽视了对大学生在道德品格与价值理性方面的培育和启发,或是在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缺少对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阐发和挖掘。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道德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有德行的人才能称之为君子。孔子指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孟子认为,个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内在修养达到道德的完善,也就是所谓“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故儒家文化非常重视自我修身,并认为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先决条件。孔子主张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论语•宪问》)的修养功夫。此外,“慎独”和“自省”也是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礼记•中庸》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也就是说,“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的操守。“自省”则是通过自我意识来反思自己言行的过程。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可见,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应该通过内心自省,达到对一种思想道德的认同。当个体欲望、现实利益与道德理想发生矛盾时,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去追求道德之境界。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行道德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德和高洁情操的君子人格。因此,我们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需要把道德教化和道德自觉结合起来,大力培育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意识,让大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掌握并实践正己修身的道德修养方法,从内心深处自觉进行道德品行的修炼,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逐渐提升其道德人格的境界。
 
再次,我们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重视“诚”与“信”的品德。在儒家经典《大学》中,就己将“诚”作为一个重要的道德范畴。《大学》从个人道德修养入手,重在讲“诚意”。而孟子则将“诚”贯通于人道天道,他指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朱熹则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这是在肯定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信”与“诚”是相通的品格。“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一致,孔子就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作为自己的志向,他经常教育弟子们要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信”是“仁”和“义”的体现,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总之,守信用、讲信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公认的价值标准,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道德要求,这些思想有助于大学生树立为人诚信的道德观,建立起尊重互信的人际关系。

二、合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途径
 
作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标识和珍贵思想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大力传承和弘扬,我们应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针对大学生自身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之中,以充分发挥其在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优势作用。
 
第一,我们应当结合新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在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要按照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方面的时代价值,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要引导大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并使他们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只有实现了中国梦,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的理想和目标,才能使每个人都能梦想成真。
 
第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应当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融会贯通,提升教学效果。我们应当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通过讲授和正向引导,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切合实际,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入学必修课之一,我们应通过讲解古代先贤道德故事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对道德典范及道德精神的崇尚。在教学中,要强调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要弘扬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气概,强调把个人担当的社会责任与个人道德的自我完善统一起来,使大学生认识到国家的发展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基础和平台。此外,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应当补充“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并把其作为公共必修课,使大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基本特点,自觉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义,多被记录在汗牛充栋的古籍之中,我们可以通过开设“中华优秀文化经典选读”等课程,深入研读《诗经》、《周易》、《论语》、《孟子》等具有经典意义的文献,加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思想实质的领悟和应用能力,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第三,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一整套完备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模式。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言行举止都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我们应在高校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各种传统文化
研讨会、学习班,开展经典诵读竞赛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大众传媒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平台,我们可以选择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各种载体,大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此外,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也是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理论水平的教育教学模式之一。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大学生参观历史文化博物馆、展览会,参观各种人文历史景观或建立传统文化实践夏令营等活动,并注重利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重要节庆假日宣传、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他们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基,培养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怀。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并发挥其优势作用,特别是在培养和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我们应对其进行有鉴别、有创造性地继承、吸收和弘扬,并通过正向引导,努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既有道德修养,又有文化素质的优秀社会人才。
 
作者:巴晓津(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相关文章
UC论文网 · 手机版
https://m.lw8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