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素质教育论文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来源:UC论文网 作者:未知 2019年04月29日

  【摘要】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知识积累的过程,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基本教学模式。把学生看成工业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抹杀了学生的个性,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一、思想品德教育定义


  何谓品德教育?新课标给思想品德教育下的定义是: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它与一定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道德风尚及风俗习惯相联系,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其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学校德育是中小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


  若借用他人的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品德教育。龚善宝说,“德育是一套指引人群如何做人的学问,注重身心修养与人群和谐”。黄德祥说,“教育学生使之知善、期望善良,以及行善、表现良好行为,并内化成习性的历程。品格教育也是增进学生良好个人特质,使之知善、爱善、乐善的教育。”这其中所言德育、品格,即是品德教育的通俗说法。思想品德教育,从微观的角度来说,涉及到我们祖国的花朵是否有健全的心智,善良的心地,为人处世的能力,性格健康的发展;从宏观角度来讲,则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兴衰成败,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传承下来的优秀品质,它以后代表的不仅是这样一群人,更是一个民族的素质。


  二、思想品德教育实践的现状


  目前,我国思想品德的教学普遍有了很大的提高,新课改理念在逐步落实,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越来越高,取得了不少的成绩。我们应该就此满足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不够


  我国教育多年以来一直采用的是“填鸭式”传统教学方式。虽近些年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但毕竟不能一蹴而就。而德育教育是较为特殊的学科,如单以灌输为主,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那么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二)课堂知识的传授占绝对优势


  有些教师在传授课堂知识时,仍是注重书本,没有将社会现状与教材良好结合起来。只是概念与知识点的叠加,以为能将道德教给学生。实际上我们传授的只是“道德知识”,单凭纸上谈兵,让说教来代替德育实践,忽视教给学生最主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传统的“分数至上”理念仍未消除,学校中“重分轻德”情况屡见不鲜


  教师和学校的目光投向的是如何能使学生的考卷与“标准答案”相符合,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别,造就一批只知如何答卷,却难懂如何做人的“乖”学生。


  面对此种窘境,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粗浅的建议。


  三、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可行性措施


  (一)明确德育目标


  初中德育工作的最主要目标既不是使学生成为会按照“标准答案”完成考试的应试教育模板,也不该是严格限制他们成为规范的、完美高尚的人,首要的是引导他们知道,作为一个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这其中包括自尊、自爱、责任,以及与他人交往时要有诚信等等这些基础的品质。而非按照书本所教,直接上升到一个“为共产主义牺牲一切”等等这样让学生感到虚无的目标。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由于他们各自成长的环境、经历、性格观念、认知水平以及接受力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形成了他们对事物不同的理解力,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品质。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现在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与教师、同伴间“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动态过程。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更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有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


  改掉以往传统课堂“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方法。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情境法,创设一个情境。讲消费者权益时,可以假设,当你买到了一个假冒伪劣产品时,你会怎么做?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或体验法,如八年级上册《难报三春晖》,可以让学生课后给家长做次饭,刷刷碗,通过这样的体验,不仅理解了教材,也获得了情感上的体验。


  (四)采用多样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它既可以帮助老师判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也促使学生不断提高和进步。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评价比较单一,即“分数”。这样的劣势在于教师过于重视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改变这种状况,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才会使思想品德教育朝着良性方向发展,最终使学生会学、爱学、学会学习,最终提高思想品德教学实践的效果。作者:王松


  通过思想品德教学实践,发现了教学中的很多不足,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学效率的降低,通过实践分析有如下因素: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轻视教师的作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我们的共识。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例如,有这样一节课,老师在课前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把问题布置给学生,课前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是在一节课里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把权利从一个小组传递到另一个小组,就像一个置身于世外的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这个时候的教师就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对于我们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通过创新而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过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师能否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关键因素;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发现、探究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二、教师应提高素质,尝试创新


  师应树立符合时代发展的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学生基本观念,思维技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应用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科技素养,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和人格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思考自身的具体教学活动时,努力寻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尽管教师在上大学的时候获得了一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是大量必需的知识仍然是来自自身的教学实践和自我反思。为了保证拥有知识的合理性和实践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知识系统,清除自己知识上的误解和偏见,增进对教育实践及其复杂情境的洞察和见识。教师要具有突出的教改实验能力,结合自己工作的实际,敢于对新的教育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勇于通过不断的实践,完善自己的教育思想。因此,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与科研方面的能力状况,努力做专家型教师。每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习惯,有必要经常进行深入反思,以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促进自身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因此,在教学常规中反思,择取精华而创新,是教师进行教育改革的一种稳妥而有效的方法。


  新的世纪,新的形势向我们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转变理念,迎接挑战。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时代,今天的知识即使明天的经济。这就给培养人才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要进一步注重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进一步接受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方面转变。尤其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做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由技能型向艺术型转变。


  三、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都在积极地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小品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我们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应该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避免出现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比如:讨论几乎是我们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但是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甚至有些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进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果一味的追求表面的形式,那会远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相关文章
UC论文网 · 手机版
https://m.lw8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