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工程技术类 > 工程硕士论文

新形式下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来源:UC论文网 作者:未知 2019年09月10日

  摘要:当前我国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正处于探索的新阶段,在理解国家关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的基础上,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学历证书获得三方面对比与以往的不同之处,探析新形式下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内涵,根据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提出培养环节的优化,从优化培养方案、加强校内校外的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学过程的全方位管理和完善评估方法等四个方面提出如何构建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专业学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4-0164-03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世界各国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及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有效方式[1]。国务院学位办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需要,满足工矿企业和工程技术单位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在工矿企业和工程单位的在职技术骨干中选拔出优秀分子,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进行正规和系统的工程技术应用教育而设立的研究生专业学位[2]。


  自从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发出《关于在部分高等学校试点按工程领域培养工程硕士的通知》到现在[3],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已有20年的办学历程,其间从招生对象、考试方式和培养模式等方面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以此为节点,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何保障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要问题。


  一、招生政策的变化


  在招生政策方面,教研厅[2016]2号提出两个统一,即“统一下达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和“统一组织实施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录取”。两个“统一”对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生源布局和生源质量产生影响。


  (一)生源重新布局


  从2017年起,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类分别编制和下达全国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招生单位依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招收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没有自主权。生源好的学校可以完成招生计划,但是不能多招。生源差的学校不能完成招生计划,浪费了招生指标。通过次年的调整,生源好的学校追加招生计划指标,生源差的学校减少招生计划指标。多次调整之后会形成好的越好、差的越差,形成新的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高校的布局。


  (二)提升生源质量


  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考试招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达到要求拿学位证和毕业证。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有三类主要来源,即应届本科毕业生、刚参加工作的本科生和符合报考条件的工作较长时间的在职人员。在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的情况下,显然工作较长时间的在职人员与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刚参加工作的本科生共同竞争,处于明显劣势,这样会导致工作经历长的在职人员放弃参加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考试或在考试后被淘汰。新的招生政策和标准,提高了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选拔的门槛,提升了生源质量。


  二、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内涵


  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内涵。


  (一)专业学位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是面向特定社会职业的人才需求,为培养社会高端专业人才而设立的学位类型,具有职业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和教育的实践依赖性等特征[4]。在培养目标上,旨在培养能将知识应用到特定职业领域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在知识结构上,注重程序性知识,关注“怎么做”;在培养过程中,進行创新型的探索以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并最终指向实践目的,突出实践性[1]。因此,专业学位是突出职业特性与实践培养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二)非全日制


  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有两类生源。一类生源是“进校不离岗”的在职工作人员,这和以往的生源一致。另一类生源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或无岗的符合条件的社会人员,这和以往的生源不同。入校后,采用弹性学制、分段集中授课、双导师培养的方式。


  (三)培养质量


  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根基,是研究生教育良好发展的根本。近二十年,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进入快车道,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堪忧,尤其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存在入学门槛低、招生专业限制松、培养过程松以及毕业答辩放水等问题,动摇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因此,从2016年开始国家重新设计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模式,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制定、招生考试、培养过程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明确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要求是一样的。


  (四)保障体系


  重视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从招生、录取、分配导师、制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开题、中期考核、论文预审、答辩以及毕业跟踪调查都要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每个环节都有反馈信息,使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形成一个闭环系统,能够及时找到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与培养目标的差距,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力地保障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的优化


  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从“宽进”到“严进”、从“单证”到“双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培养单位要优化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以适应当前发生的变化。


  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本身的特点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即他们是“在岗学习”,学习时间分散而且少,这是不利于完成学位的客观因素。如何充分利用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岗位工作之外的分散的时间,如何把这些分散的时间和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环节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有效保障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是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总体思路


  培养单位针对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每个培养环节制定明确、详细的培养细节,要充分考虑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岗学习”的特点,培养环节可以多次参与,但要明确参与的次数和具体的时间节点,并严格执行。培养单位要让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认识到攻读学位的困难,要让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力以赴的投入到“在岗学习”的状态中来。


  (二)具体措施


  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后要经历课程学习、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阅和答辩等主要环节。制定具体措施的原则是“分散学习指导,集中考核反馈”。随着现代通信网络的发展,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可以有效克服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时间少且分散的不利因素。


  1.课程学习


  以往采用周末和节假日短时间集中学习的方式对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授课,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3-4门课程的学习并考核,效果不好,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慕课等形式,在一个合理的时间周期内,按照和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要求一样布置作业、讨论等内容,在平时完成课程学习,利用节假日时间集中到校考试,既符合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特点,也符合课程教学规律,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选题、中期考核、论文撰写


  选题、中期考核、论文撰写等环节本身具有分散与集中的特点,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相吻合,但是要充分调动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单位还需细化要求。


  以选题为例,如果指导教师设定一个时间节点让学生提交选题报告,然后针对选题报告再进行推敲和完善,这样的指导方式过于粗糙,不能调动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积极性和利用他们的业余时间。如果在开题时间之前,制定若干个时间节点,用于完成课题方向的选择和论证,这样可以有效调动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对培养过程的质量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四、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教研厅[2016]2号提出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社会需求自主确定不同学科、类别研究生教育形式,根据培养要求分别制定培养方案,统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要求明显提高,而教学质量保障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的核心。非全日制研究生采取的集中授课、分散学习的模式,在校教学时间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一)优化培养方案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关于制定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2018年14号文件),在原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适应新形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培养方案统筹制订;依据学位基本要求制订培养方案,要突出院校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明确自主办学的方向和措施以及人才培养适用面的宽广性,要处理好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与社会的多元化的人才需求之间的关系;强调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且同等重要;明确导师指导的重要性、导师组指导制和加强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指导。


  (二)加强校内校外的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双导师制。校内导师队伍的建设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一方面,积极引进具有工程经验的企业技术人才到高校工作;另一方面,加强教师培训,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到企业学习和交流。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推进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注重在研究生实践基地建立企业导师隊伍。充分发挥校内导师在校内培养的作用、校外导师在企业实践中的培养作用,尽可能地把学位论文和专业实践相结合,校内培养和企业实践相结合。(三)强化教学过程的全方位管理


  课程教学是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考虑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特点,做到三个结合。理论课程与应用课程相结合,既保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满足专业学位实践应用的需求;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授课前布置预习、自学的内容,定时集中答疑、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习质量;课程教学与学位论文相结合,了解学生的选题情况,在课程教学中给予相关内容的定向指导。


  (四)完善评估体系


  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了《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学位〔2014〕4号)、《关于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的通知》(学位〔2014〕16号)和《关于开展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的通知》(學位[2014]17号)等三个文件,开启了第四轮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序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构建了合理、完备的质量评估指标和体系,6年为一个评估周期,其中前五年是自我评估,最后一年是随机抽评阶段。作为学位授权点如何在一个评估周期内建立自我评估的有效机制是发挥评估作用的关键。学位授权点结合自身的定位和水平,以评估指标作为衡量尺度,在评估期内的不同时间节点制订具体、明确的目标,以年为基本周期,以两年为阶段时间节点,形成不同阶段的反馈机制,及时有效的检查并形成整改意见,真正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评估机制。


  五、结束语


  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适应新时期工程硕士的培养,从制定培养方案、优化培养环节、加强校内外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学过程全方位管理和完善评估体系等方面着手,着重提升新时期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关文章
UC论文网 · 手机版
https://m.lw8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