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中等教育论文

清末民初蒙古族中等教育的建立与发展研究

来源:UC论文网 作者:未知 2022年02月22日

  【摘要】清末民初,中国正处于清亡民兴的巨大变革时代,清末民初政府不断颁布新的政策。国家颁布的新政策当中,教育文化政策实行的历史价值最为切实重要、影响深远在“启民智”和“兴新学”为宗旨的新式学堂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下,蒙古地区也出现了“蒙旗兴学”的热潮,即在蒙古各旗县兴办学堂,本文在理清清末民初国民意识的意涵之后,便以蒙古族中等教育为切入,详细论述了蒙古族中等教育的建立与发展状况。


  【关键词】清末民初;蒙古族;中等教育


  清末民初,中国正处于清亡民兴的伟大历史变革时代,二百多年的中国近代清史开始走向快速衰退的重大历史发展阶段,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在教育方面,清政府主要倡导“停科举、兴学校”,推行“忠君、尊孔、尚公、商武、尚实”的教育方针,并在全国执行。从此,科举制度得到废除,全国各地兴起了兴学的热潮。于是,在这样历史形式巨变的影响下,蒙古地区的政府官员们也不能再闲着,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开始更加重视教育,比如蒙古地区跟全国各地一样也相继出现了“兴办学堂”的教育热潮;其中蒙古族中等教育也因此有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中等教育就是为初等教育毕业生提供升学的机会,丰富知识并以继续深造以其为从事各种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各校根据各地受教育实际情况都增设了补习班,以帮助学习后进生补习功课,使其能够升学毕业。


  一、清末民初蒙古族中等教育的建立


  清末民初时期蒙古族中等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等教育的批准创办最初源于当时锡良任命之后呈递的关于创办奉天八旗满蒙文中学堂的奏折之事,奏折里主要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提出了教育的重要性,提高教育水平才能够解决蒙古族经济问题;其次,提出了满语和蒙语教学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建立蒙古族中学堂的相关事宜。该折子是于宣统元年(1909年)十二月初四日及时上奏清政府,当时清政府把他军国急件来处理,于十三日便得到了清政府的批准,得到清政府的批准之后,宣统二年正月,奉天八旗满蒙文中学堂正式挂牌,开始了招生。[1]从史料上能看出,教育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而且颁发文件速度较快,尤其相关教育的问题得到了及时的解决。


  二、清末民初蒙古族中等教育的发展


  中等教育的发展始于民国初年。第一,八旗满文中学改为崇实中学、归并了蒙文学堂八旗中等工科学校和高等实业工科学校;[2]第二,民国二年(1913年),蒙文中学堂改为筹边学校,该学校所教授的课程有科学、蒙文、俄文等专业课程[3];而且,在蒙古地区必须有通蒙文的人员才能办理各项行政事务,所以让各县通知各蒙文中学毕业的学生迅速回奉天省报到以便听候任用;[4]第三,民国六年(1917年)3月,在齐齐哈尔黑水中学堂原来的旧址上又重新创建了奉天蒙旗中学堂,该学堂是在民国元年创立的黑龙江蒙旗初等学堂的基础上重新开办的,学生人数分别有中学教育級别16人、高等教育级别24人、国民教育级别20人,及职员4人,且学生伙食、住宿费由各旗扎萨克衙门来筹款。第四,本年八月,教育厅长已下令查照政府优待蒙生升学条例一并下令各中等学校准予升学以避免学生失去前途;[5]第五,民国元年(1912年)青海设立宁海镇守使后,并把青海蒙古学堂名称改为宁海蒙番(藏)学校,这是民国初年北京创办蒙藏学校之后,在西北青海蒙藏地区建立的第一所蒙藏学校,该学校规定“不管汉、蒙、回、番(藏)子弟,都可以入学”[6]而且必须每周学习藏文6小时以上,入学者主要以垦牧兼营的藏族学生为多;第六,民国十四年(1925年),朱锦屏先生任校长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蒙藏师范学堂进行全面整顿,开设中学生一班,上两门课:一门教育课和一门垦殖课,培养实用型人才[7]。到民国十五年(1926年),除了招师范本科学生一班以外,还把这所新的蒙番(藏)公立师范学校名称改为了青海筹边学校,后来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青海建省后,又重新改为了筹边师范学校校名为青海第一中学,于是,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青海省先后设立了省立第一高级中学、省立第一高级农业学校、省立乐都中学和第一职业学校。[8]由此可见,青海蒙番(藏)中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后来蒙藏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七,康德四年(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之时,为了巩固统治大权,在奉天满蒙学校里开始招学习日语的学生,其校概况如下[9]:


  (1)宗旨:该奉天满蒙学校附属于日本东京满蒙学校,专门聘请了日满语水平高的教师,而且由日满兼通又有亲善协和的人士来带领这些教师们。


  (2)班科:本校分有上午班、下午班、晚上班,并各班均有初等、中等、高等还有研究科。


  (3)程度:研究科一等、高等科二等、中等科三等、初等科四等。


  (4)实绩:康德二年(昨年)日满语学习测试合格者及毕业者大多数得薪俸服务于社会。


  (5)现况:日籍教师十二人,满籍人五人,学生总数约五百名,男女兼收。


  (6)募集:新生初等科120名,初等科、中等科、高等科的插班生各60名。


  (7)报名:自二月十日至三月一日。


  (8)考试:三月一日,新生口头试问,插班生考日文并口头试问。


  (9)开学:三月五日。


  (10)宿舍:第一第二两日语学校均设有学生寄宿,有日人充当监督宿舍,住宿费每个月一元五角,伙食费约四元五角。


  (11)校址:满蒙学校附属奉天第一日语学校,奉天小北开大井沿胡同。满蒙学校附属奉天第二日语学校,在奉天南三经路仰承里。本校师生关系很融洽,学费及其他诸费都比较他校格外低。


  (12)特色是详细情况可以直接来问或者简章附邮票二分即寄。


  (13)报名期限:考试前一日停止。


  (14)考期及实验科目二月十八日(实验科目简章详载)。


  (15)开学日期康德四年二月二十日。


  (16)简章附邮票二分即寄。


  (17)远路寄宿者附备寄宿舍,宿舍费每月一元五角,膳费每月约四元五角。


  (18)校址在奉天商埠南三经路富贵里。


  (19)联系电话:(二)二五五一号。


  第八,康德十年(1943年)为了强化蒙民教育、鉴于蒙古族国民教育振兴之重要性,在新学制实施之下,文教部于二十八日开蒙古族国民教育恳谈会,商议决定:①蒙古族国民教育振兴之件;②兴安地区公私立中等学校入学考试日期统一之件;③康德十一年度蒙民厚生会蒙民、裕生会及蒙民振生会教育事业计划之件。[10]


  三、清末民初蒙古族中等教育的特点


  (一)政府重视蒙古族中等教学


  据载,在当时,创办一所学堂要履行好多手续。首先把材料报给奉天旗学务处,然后东三省总督衙门审批;最后皇帝朱批,这样才算完成登记造册的全部手续。若不履行这些手续,学堂就得不到政府的认可,经费资助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当时虽说手续比较复杂,但是各级官员都为它打开了方便之门,可谓一路绿灯,非常顺畅。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政府对学务的重视程度。例如,在宣统年(1909年)锡良被任命为东三省总督,任命之后他把創设奉天八旗满蒙文中学堂的想法以奏折的形式呈递给皇上,在奏折里主要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提出了教育的重要性,提高教育水平才能够解决蒙古族经济问题;其次,提出了满语和蒙语教学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建立蒙古族中学堂的相关事宜。该折子是于宣统元年(1909年)十二月初四日及时上奏清政府,清政府把它军国急件来处理,得到清政府的批准之后,宣统二年正月,奉天八旗满蒙文中学堂正式挂牌,开始了招生。[11]当时中等教育的主要特点为,中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逐渐结合的“迹象”。从史料上看,八旗满文中学改为崇实中学、归并了蒙文学堂八旗中等工科学校和高等实业工科学校,目的是为了消除地域区分,因为民国元年(1912年),地域中有旗、汉这样区分不同地域的字眼;[12]从以上史料中能够看出,当时的政府也很重视蒙古族教育。


  (二)招生范围广,蒙古族中学生得到优待


  从史料看,中等学校的招生人数相对来说比初等少,而且他们招生的范围比较广,各民族的学员只要达到了招生要求都可以入学,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例如,汉、蒙、回、番(藏)子弟,都可以入学。他们把中等学堂的班级分为甲乙两个班,甲班是新入职的学生,一共招了50名,乙班是插班生,一共招了25名,甲班的学员比乙班的学员一倍多,学生全部住校,对于家境贫穷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补贴。其中甲乙两班为官费生,不过根据学习成绩,甲乙两班成绩差的学生也可以变为自费生,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考虑到学员的前途,[13]民国六年(1917年)八月,齐齐哈尔省教育厅厅长查照优待蒙生条例下令各中等学校准予升学以避免失去前途;也就是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为可以升入高等学堂进行深造,还可以回本旗工作。[14]就这样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蒙古族人才,也对蒙古族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以国语为通用语言文字,形成多种语言教学


  从古至今,我国一直是多种民族、多种语言、多种传统文化的一个国家。据史料,清末民初蒙文中学堂具有双语或三语,甚至具XnAQ73TcafBy1D5dyFbO3w==有多种语言教学的特点。比如,民国二年(1913年),蒙文中学堂所教授的课程除了科学还设置了蒙文、俄文和满文等专门课程,[15]在当时,蒙古族学员除了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还要学习满语。因为满语是国语,而且统治者非常重视,所以他们的满语必须要过关。据史料,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充分考虑了满清王朝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发展的需要所有蒙古族学堂都开设了一门满文课程。除了学习满语,还必须学习汉语。因为,居住在汉语环境的蒙古人必须掌握汉语才能相互沟通。而且有些翻译的文件需要多种语言来翻译,这极大的程度增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社会交流,加深各不同民族之间认同和情感。比如宁海蒙番学校成立之后规定“不管汉、回、蒙、番(藏)子弟都可以入学”,[16]这是民国初年继北京成立蒙藏学校后,在西北青海蒙藏地区创办的第一所蒙藏学校,该学校每周上6小时以上的藏文课,从这一点能看出,学员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藏文。还设置了满、蒙、汉等三种语言课程。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外语的学习,为了中外合作,专门设置了俄语、日语等外国语言课程。总之,多种语言的学习开阔了蒙古人的视野,多种语言的自然切换,不同文化的融会贯通,这些宝贵的经验对我们现在的语言教学中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四)重视蒙古族中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大部分教师是大学毕业,也有一些从外地聘请的教师、调用的教员(省外调用以及外国人);据史料,八旗蒙文中学堂的师资队伍中有上海中西书院的耿吉,日本稻田大学的耿泽,日本法政大学的陈彰寿,日本经纬学校的文锷,上海中西书院的申权,浙江高等学堂的熙耀,奉天法政学堂的钟之翰,河南陆军学堂的宜振,京师大学堂的瞿乃羲,浙江高等巡警学堂的世泽等等,等于现在的高端人才引进。[17]


  二是助教为师范讲习所毕业的学生;据史料,宣统二年(1910年)报纸上已报道达赉县知事孟公公衙注意教育所筹办的女子师范学校、男子师范讲习所、巡警教练所于八月都开学。[18]可见,清末民初,政府很注重教师的培养,还专门设置了学校教育养成所以便能够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


  三是通过考试来选拔教员;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蒙古族学校教员也日益增多,为了公平竞争,采取考试选拔制度。据《盛京时报》记载,民国九年,谢教育厅长准备在第六师范招聘蒙文教员,但应聘人数较多,所以要通过招聘考试来选拔人才。[19]于是,根据教员人数,提高学校教育的教学质量,蒙古族学校采取了考试的方式来选拔教员制度,对应聘的教员们进行考试,择优录用,等于现在的教师招聘考试。可见,教员的考试与选拔制度的实施为优化教师队伍、使教师队伍来源的多元化及教师地位的提高提供了保障,这是提高师资队伍专业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家实行依法治教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清末民初蒙古族中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培养的大批合格的教员是很有必要的,清末民初,蒙古族中等教育师资力量的发展是从实际出发的,通过讲习所培养、外聘教员、招考教员等方式,及时地解决了蒙古族学校教员缺乏的局面,为蒙古族中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师资力量;并且随着师资队伍不断的壮大、教师知识技能的不断提高,在促进蒙古族中等教育发展的同时,更是极大地促进了近代思想、文化的传播。这对当代蒙古族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由此可见,在全国推行的“启民智”和“兴新学”为宗旨的新式教育改革的影响和推动下,蒙古族中学堂的数量上日益增多,初等学堂毕业的学员也有了升学的机会,随着中等学堂的不断的改革和发展,教育教學质量上也大大的提高了,当然当时的条件有限,学校的各方面的不足之处也是避免不了的,但是清末民初中等学校的发展为我们蒙古族教育史上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学学习和借鉴,也促进蒙古族教育的发展以及边疆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对如今的教育事业的发展给了很多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UC论文网 · 手机版
https://m.lw8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