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论文网 > 毕业论文

教师编制改革破解职称评定之弊端

来源:UC论文网 作者:未知 2018年01月19日

  四川省宜宾市江北实验小学校长邓武林:体制“活”了,发展才有“力”。长期以来,教育领域的改革更多是指向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少有在教育管理体制上下功夫。济南高新区打破教师管理的固有体制,实现真正意义的“多劳多得、优质优酬”,实现真正意义的“能者上、平者下、庸者让”,激活教师潜能,抓住了目前公立学校管理问题的“牛鼻子”,可以说为全国教育改革做了一个不一样的探索。当然,任何一个改革举措不能独立于社会体系之外单独存在,在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中,保障条件能否跟上成为改革能否持续的关键。简言之,当济南高新区成为济南优质教育的高地时,教师的待遇是否也随之成为济南教育的高地?


  作为管理者,面对动荡的潜在危机,需要一种极大的勇气来破旧立新。济南高新区教师编制改革无疑是一次颠覆性的改革。


  众所周知,在教育系统内部,教师的大部分收入是由教师的职称级别决定的,不同级别的职称在收入上差距很大。一名教师如果评上了高级职称,即使不在一线任教,其国家财政统一拨付的工资也是高级职称的工资标准。而中级教师,即使在一线干的工作如何艰苦、踏实,所得收入也是国家拨付的一级教师的工资标准。除国家财政统发的基本工资外,不同职称教师的公积金、养老保险金及纳入财政统一拨付的70%的绩效工资乃至住房补贴、各种福利也都有很大的差距,教师的各种福利无不都与职称挂钩。尤其是现在国家又实行具备高级职称的女教师可60岁退休的政策,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带来了不少困难,很多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顶着高级指标职数却不愿坚守一线,或不能承担满工作量的教学任务,造成高级教师不能履职学校也无奈的局面。


  另外,学校职称评定也受着不同类别学校职称职数的限制。同样一个教师,如果在新建的学校,由于高级职称职数空缺较多,可能任职中级职称5年后,一些基本条件具备后就能评上高级职称,而如果在一些高级职数已经接近饱和的学校,可能任职十多年乃至二十年也评不上高级职称,这显然是不公平不合理的。目前,为了实现教育均衡,尤其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鼓励教师进行合理的流动,但这种流动也是要根据不同学校的教育需求来决定,也几乎不可能解决职称评定遇到的瓶颈问题。


  济南高新区的这一做法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通过这样的改革,可以充分调动干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更加公平合理的给与教师发展的空间,教师的收入由教职工目前的工作岗位、工作量和工作质量决定,充分体现了责大多得,量大多得,质高多得的按劳分配的原则。教职工在其岗享受其待遇,打破了职称终身制带来的弊端,这样做使每个人都要自加压力,在追求专业发展和岗位价值的路上永远保持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状态。


  当然,实行这一教师编制改革,也必须要做好顶层设计,做好细节研究和操作预判。对校长和教师的考核指标一定要尊重教育规律,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另外,评价教学质量不能简单化,要使教学质量的评估全面化,既要考虑到表层易操作的指标,又要考虑到处于深层次的各种不易量化、不易操作的指标。比如,校长的权利如何监督;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的作用如何发挥;引入评價学校质量的第三方如何更加专业等等。


  先贤有云:尊新必威,守旧必亡。改革肯定会遇到新的问题,但不改革肯定是死路一条,虽然济南高新区的教师编制改革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但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前进中的问题,其主流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教育不是饭碗,不是差事,甚至也不是职业,而应该是也必须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作者系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教育中心副主任)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取消编制,实行岗位聘任管理,是改革的方向,但随之必须配套评价制度改革。在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评价,主要实行专业同行评价,即由教师同行委员会评价教师的能力和贡献,同时,并不紧密地把评价与待遇挂钩,普遍实行的是年薪制--按照约定的年薪保障教师待遇,考核评价会影响到未来的年薪,但年薪高低主要由教师的工作年限决定,这样的评价制度和薪酬制度,促进教师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


  贵州师范大学教授袁凤琴:对教职工的激励不仅仅是薪酬待遇,也需要一个舒心的环境,如果一味强调竞争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学校组织应尽量建设成合作型学习组织,形成共同的愿景,使教师之间形成积极互依,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下放办学的自主权是教育政策改革的关键,还教师专心教育教学工作的环境,少些不必要的检查,让教师以宁静的心境安心投身于教育。教育集团化管理也给学校的特色建设带来了契机,但特色的建设需要学校领导有先进办学理念,符合学校实际的战略发展规划,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及有效的执行力。


  广州市政府系统培训中心副主任李东北:首先,改革的本质是利益的调整,面对改革,大家都会权衡利益得失。新闻说是老师主动放弃,其实我对“主动”一说是打问号的。因为不知道改革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一般人都会本能地拒绝改革,除非这次改革能确保老师们的利益不因改革而受损甚至还有增加,不然不太可能大家都主动放弃编制。年轻的、自信的、确有真才实学的可能会主动,但多数人已不年轻,也不敢那么自信。其次,考核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由于难以完全做到量化,所以难免会有主观的东西在里面从而被人利用。改革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的效果往往大打折扣。作为一个体制中人,我对当前体制的弊端深有体会,所以也极度盼望真正的改革能够早日到来,让我们的组织充满活力,让大家能够人尽其才。


  作者:潘怀林

相关文章
UC论文网 · 手机版
https://m.lw8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