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文学文化类 > 当代中国论文

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美的规律”在当代中国的建设价值

来源:UC论文网 作者:未知 2021年07月29日

  摘要:当今社会人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阶段,我们需要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理解,运用其中“美的规律”的思想以及三大尺度之一的“内在尺度”理论知识,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借鉴价值。


  关键词:美的规律;内在尺度;价值意义


  一、“美的规律”思想


  在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中,对于“美的规律”的研究占有很大的比例。马克思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美学家,他是在历史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框架中涉及与思考美学问题的,马克思把一种浮于书本文字的审美内涵提炼成了一种适用于社会生活的美的规律。那么“美的规律”是如何在马克思主义中产生发展的呢?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美的描述是这样的:“劳动创造了美。”1在他的异化劳动的一章中还谈到:“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所以这个“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概念就由此变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观点。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美的规律”和生产是分不开的。在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所指美的规律中的“美”不是指视线范围内可见的美,而要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而人的这种活动只有在遵循一定条件下美的规律时才能创造出美,有人的生产活动才能产生的美。可见这种规律是人内在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美,因此,“美的规律”就是一种生产活动的规律。所以我们现在探讨“美的规律”不应该从字面把它去当成对美的理解,而是要通过对内在尺度的理解去把握。张玉能曾经这样论述:“美的规律”的含义是,美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不是纯粹物质性的规律,也不能自发地、盲目地起作用,它是通过人们的本质感性活动表现出来和起作用的。2“美的规律”其最基本的内涵是:“内在固有的尺度”,这种内在的固有尺度是人天生而然的,是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而对于美的规律的理解,需要充分理解和把握这种“内在尺度”。


  二、“美的规律”的内在尺度论争


  “内在尺度”具体指的是人类在进行物质实践活动时参照的一种客观准则。人类改造自然时要考虑此项活动的目的和要求,是否符合这种客观标准,这是人拥有的区别于动物的内在品质。人类具有内在尺度的优越性,就应该赋予它认識“美的规律”的能力。“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作为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3在马克思看来,人类通过生活实践创造了自己的生活环境,在人创造的对象世界可以反映出的是人类自由性的本质,也能够反映出人类这种内在本质对自然界中美的创造性。这就是在马克思看来两者的联系,具体表现在:


  第一,人类的内在尺度创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人类认识“美的规律”的过程。只有如此才能使用美的规律来改造、适应自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发现“美的规律”,在此过程中又能够不断提升自我、增强自身的道德素养。


  第二,美的规律影响着内在尺度的发展方向。马克思的第一个尺度动物具有的动物本性人也同样具有,所以要按照一定的尺度来进行生产活动。马克思说过:“劳动创造美”,劳动者将自由的内在尺度与美的规律和现实的创造结合起来,其结果就是对本质力量的肯定,这样的创造才是美的。


  第三,内在尺度和美的规律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和谐统一的为自然创造价值。人类的生活需要是至关重要的,在实践活动中,人类使用各种内在尺度的同时应该要关注到人类对于美的规律的追求,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利用内在尺度,使内在尺度能更好的与美的规律相结合。


  作为美的规律中最重要的内在尺度,对人的行为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有着很大的影响。内在尺度在每个历史阶段所呈现的美也是不一样的,并且随着人类的劳动实践不断的变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也深深影响着当代社会的建设,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很大的借鉴价值。


  三、“美的规律”对当代中国建设的价值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70周年的研究过程中,多数的研究都在力求理解“美的规律”真正是什么,蕴含了什么样的哲学思想,为美学的研究历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的现实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讲究社会和谐统一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可以指导我们进入一种审美化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环境,对一个国家的现实指导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纷纷开始向审美时尚看齐,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仅局限于吃饱穿暖,还更加注重审美价值在物质生活中的体现。不仅老百姓对于审美品质的要求日益增高,现代建筑设计、园林的艺术甚至道路的纵横,都是经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处于人们的审美之中的。这种针对全社会的审美化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更是针对个人的现实问题。引导人们进行健康的审美活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审美艺术修养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国民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人们的生活已经丰衣足食,物质生活也趋向于富足,美也渗透进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生活中美的追求也不再遥不可及。在当代中国,要提高普遍民众的素质建设和谐社会,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规律”、寻找“美的规律”。这种审美化带来的不仅是“眼光”上的审美,甚至我们的认识和道德中也渗透了审美的因素。4当温饱问题解决以后,精神上的放松和心情的愉悦,带来的更多是民众们品行的端正和道德的友善,人的精神世界不仅是人们沟通与交流的世界,而且是用人自身的内在尺度为社会做贡献的方式,只有人们处在这种自然地社会状态下,才能逐步的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因此,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思想。人类社会和谐的基础在于人们精神生活的富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在21世纪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下,“美的规律”应该在中国发挥最大化的作用。这种人内在规定性的规律,会给新时代的中国人民带来一种像信仰宗教一般的精神富足。要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要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审美鉴赏能力,加强对人们审美化的建设,要马克思主义美学吸纳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章程中去,才能达到运用“美的规律”为当代中国提出建设性的价值。

相关文章
UC论文网 · 手机版
https://m.lw8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