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出版集团的规范转制

腊八醋w 2021-09-18 16:42 231 次浏览 赞 115

最新问答

  • ritafanfan

    辽宁国有出版业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运行,政企不分、冗员太多、包袱沉重、效益低下。凭借文化体制改革的大环境和辽宁省委、省的全力支持,辽宁省出版集团义无反顾走了“三步棋”:2000年3月,辽宁出版集团正式挂牌运营,在中国出版界率先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辽宁省批准授权辽宁出版集团经营集团成员单位中所占用的国有资产,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集团虽然当时还保留着事业单位的“身份”,但已开始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营。根据资产关系、企业规模、经营效益和业务范围等情况,辽宁出版集团在国内第一家按照产业链关系,将编辑、印刷、发行、印刷物资等23个成员单位改组为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和参股公司等,实行整体推进、集约经营、专业发展,实现规模效益。
    2004年底,辽宁出版集团进一步规范转制,事业单位的身份彻底抛弃,成为表里如一的现代企业。集团对不适应的近1000人进行一次性剥离和分流,人数之多在中国出版界前所未见。由于思想政治工作到位,社会保障到位、政策到位、感情到位,局面比较稳定。转制后,集团实行全员聘用制,将过去的“身份管理”改为“岗位管理”。为了事业发展,集团还公开招聘了200多名全日制院校的硕士生、博士生等专业急需人才。集团提出了“出版要向高产出单位流动”的口号,图书结构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与此同时,辽宁出版集团还率先打破了期刊社和出版社“只生不灭”的状况,主动对运转多年亏损严重的2家期刊亮了“红牌”。
    按照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有关精神,辽宁出版集团正在规范推进经营性资产上市工作。为了保证文化安全,集团作了相当周密的制度安排,确定了国有资本绝对控股、保持法人治理结构的统一以及出版社编辑业务与经营业务分离和对出版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等原则。中央同志在视察之后评价说,辽宁出版集团建立了一系列具有出版产业特点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这些机制配套运行、行之有效、水平高、非常规范。
    转制是产业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给辽宁出版集团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遵循的原则是:不求先做大,务求先做强,用知名品牌展示现代出版产业的全新形象:国内第一个将数字化和网络技术应用于现代出版业的智能大厦已经建成,这里的专用光缆设备直接同3颗卫星连通,从书稿的编辑到成书摆上书店柜台,最短只需要7天时间;国内第一个现代化出版物配送中心已经投入使用,这个配送中心面积有4.5万平方米,可供品种60万种;国内第一家涉足图书的出版集团在这里诞生,并推出了中国第一代标准中文图书――“掌上书房”;国内第一家由新闻出版总署和商务部正式批准的中外合资图书发行公司――辽宁贝塔斯曼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在此成立,借世界传媒巨子之“船”使中国出版物更便捷地进入国际市场。团转制以来,每年出版近2000种新书,其中获“五个一工程”奖的《中国读本》发行量达到1000万册,创造了近几年中国图书市场发行量最高纪录。集团规划出版的冯其庸先生《瓜饭楼重校评批〈梦〉》,受到中央称赞。在每年一度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集团版图书订货额连年名列中国前茅。

    浏览 445赞 116时间 2024-04-04

辽宁出版集团的规范转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