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污罪与挪用公款罪的有什么区别啊?

jinyulan1985 2021-09-19 09:18 210 次浏览 赞 104

最新问答

  • Rachelchel

    贪污罪与挪用罪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两者侵犯的客体不同。两种犯罪虽然都侵犯公共财产权,但侵犯程度不同,社会危害性也就不同。贪污罪侵犯的是公共财产所有权中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全部权能,而挪用罪只侵犯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

    2、 两者主观故意的内容不同。贪污罪的主观故意是非法占有公共财物,不准备归还;而挪用罪的主观故意是暂时占有并使用,打算以后予以归还。判断挪用是否转化为贪污,应当按照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具体判断和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3、 两者的行为方式不同。贪污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侵吞、盗窃、骗取等方法将公共财物据为己有,由于行为人往往采取销毁、涂改、伪造单据、帐目等手段,故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发现公共财物已经被非法侵吞;而挪用罪的行为表现为擅自决定动用本单位,虽然有时也采取一些欺骗手段,但一般不采用侵吞、盗窃、骗取手段。

    扩展

    1、贪污罪属于一种严重的经济犯罪,不仅损害了和的形象,阻碍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进程,同时还降低了政机关的工作效率,造成整个社会的信任。

    2、构成挪用罪的工作人员包括:在机关中从事公务的工作人员。在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和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受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3、对此有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行为人挪用后携带部分所挪用的潜逃,说明其挪用的故意及行为已经发生转变,不论是潜逃前的行为还是潜逃后的行为,均符合贪污罪的犯罪构成,应对整体行为认定贪污罪,犯罪数额为行为人所挪用的全部数额。

    4、第二种意见认为,行为人携带部分所挪用的潜逃的,应以贪污罪论处。至于行为人潜逃前的行为如何认定,则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贪污罪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挪用罪

    浏览 274赞 99时间 2023-10-18
  • 开心一刻0312

    1、犯罪主体不同,贪污罪的主体是工作人员或者受国有单位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但挪用罪的主体只能是工作人员。

    2、两者侵犯的客体不同,贪污罪和挪用在客体上虽然都侵犯了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但也是有区别的,贪污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财物的所有权中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四项权能,而挪用仅是侵犯了公共财物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

    3、客观行为方式不同,贪污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侵吞、盗窃、骗取等方法将公共财物据为己有,行为人往往采取销毁、涂改、伪造单据、账目等手段使公共财物已被侵吞的状态难以被发现。而挪用罪的行为表现为擅自决定动用本单位,虽然有时也采取一些欺骗手段,但是一般不采用侵吞、盗窃、骗取的手段。

    4、主观故意不同,贪污的主观故意是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侵占的所有权即的占有、使用、收益及处分权,日后不准备归还,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使单位丧失的所有权,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挪用的主观故意是暂时性的取得的占有权、使用权与收益权,打算日后予以归还,对的所有权没有占有的意图。

    扩展:

    贪污罪属于一种严重的经济犯罪,不仅损害了和的形象,阻碍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进程,同时还降低了政机关的工作效率,造成整个社会的信任。

    全国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第一条规定:贪污罪的主体是“工作人员、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或者其他经手、管理公共财物的人员”。

    1.集体经济组织,即社会主义劳动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是指在主管部门管理之下,按照一定的组织章程建立起来的,财产所有权属于全体组织成员,公共积累为集体公有,并以按劳分配为主要分配形式的经济组织。

    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是指在集体经济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个人投资、家庭投资、合伙人投资的私人经营的工商户不属于集体经济组织,其人员不能成为贪污罪主体。经济组织的所有制性质不明确或者上述私人经营的工商户持有集体营业执照的,应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重新核定。

    2.“其他经手、管理公共财物的人员”包括:刑法第一百五十五条中规定的“受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团体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基层众性自治组织中经手、管理公共财物的人员;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承包经营者;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为基础的股份制企业中经手、管理财物的人员;中方是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企业性质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经手、管理财物的人员。

    直接从事生产、运输劳动的工人、农民,机关勤杂人员,个体劳动者,部队战士,经手公共财物的,如果他们所从事的仅仅是劳务,不能成为贪污罪的主体。

    构成贪污罪应具备以下条件:

    1、犯罪主体必须是工作人员。即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在权力机关、行政机关、机关以及事机关中行使一定职权、履行一定职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工作人员论。

    2、侵犯的是公共财物,所谓公共财产是指国有财产、劳动众集体所有的财产和用于扶贫和其他公益事业的社会捐助或者专项基金的财产。

    3、主观方有犯罪的故意。

    4、行为上主要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根据《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挪用罪是指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挪用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工作人员,这里所说的工作人员与前述贪污罪中工作人员的内涵、外延基本相同。同样具有特定性和公务(职务)性。

    构成挪用罪的工作人员包括:在机关中从事公务的工作人员。在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和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受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数额较大的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数额较大的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其中包含三个要件:

    一、行为人实施了挪用的行为。即行为人未经合法批准而擅自将移作他用。

    二、行为人利用了职务之便。挪用的行为是利用其主管、管理、经手的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的。

    三、行为人挪用的是归个人使用的。所谓归个人使用,既包括由挪用者本人使用,也包括由挪用者交给、借给他人使用。

    根据本条之规定,挪用归个人使用具体可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挪用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这里所说的非法活动是指挪用供个人或他人进行走私、等违法犯罪活动。

    2、挪用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并且数额较大的。

    3、挪用归个人用于上述非法活动、营利活动以外的用途,并且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

    如挪用用于建造私房、购置家具和其他生活用品、办理婚丧、支付医疗费或者偿还家庭、个人债务等。这种情况既要求挪用要达到一定数额。也要求挪用要达到一间。这里的数额较大也是以一万元至三万元为起点,以15万元至20万元为数额巨大的数额起点。

    未还是指案发前(被机关、主管部门或者有关单位发现前)未还。如果挪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在案发前已全部归还本金的,可以从轻处罚或减轻处罚。给、集体造成的利益损失应予追缴。挪用数额巨大,超过三个月,虽在案发前已全部归还本息的,从轻处罚。

    在实践中,也有这样的情形,行为人多次挪用,用后次挪用的归还前次挪用的,而每次挪用的间隔时间都不超过三个月,对此,应从第一次挪用的时间算起。连续累计至挪用行为终止。在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时,挪用的数额按最后未归还的金额认定。

    挪用给他人使用,不知道使用人用进行营利活动或者用于非法活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构成挪用罪,明知使用人用于营利活动或者非法活动的,应当认定为挪用人挪用进行营利活动或者非法活动。

    参考:百度百科-贪污罪百度百科-挪用罪

    浏览 317赞 62时间 2023-03-27
  • VV爱吃007

    贪污罪与挪用罪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两者侵犯的客体不同。两种犯罪虽然都侵犯公共财产权,但侵犯程度不同,社会危害性也就不同。贪污罪侵犯的是公共财产所有权中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全部权能,而挪用罪只侵犯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

    2、 两者主观故意的内容不同。贪污罪的主观故意是非法占有公共财物,不准备归还;而挪用罪的主观故意是暂时占有并使用,打算以后予以归还。判断挪用是否转化为贪污,应当按照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具体判断和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3、 两者的行为方式不同。贪污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侵吞、盗窃、骗取等方法将公共财物据为己有,由于行为人往往采取销毁、涂改、伪造单据、帐目等手段,故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发现公共财物已经被非法侵吞;而挪用罪的行为表现为擅自决定动用本单位,虽然有时也采取一些欺骗手段,但一般不采用侵吞、盗窃、骗取手段。

    拓展:

    贪污罪,是指工作人员和受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挪用罪,是指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挪用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工作人员,这里所说的工作人员与前述贪污罪中工作人员的内涵、外延基本相同。

    浏览 281赞 51时间 2023-02-13
  • 美林小姐

    1、含义不同 :贪污罪是指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挪用罪是指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归为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挪用数额较大,进行盈利活动的;或者挪用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没有归还的行为。

    2、 占有时间性不同:贪污是永久性的转移财产的占有,并不具有归还的意思;而挪用却是暂时性地占有,具有归还的意思;当挪用并拒不返还时,挪用罪转化为贪污罪。

    3、危害程度,法定刑不同:由于这两个罪的社会危害程度不一样,所以法定最高刑不一样。贪污罪的最高刑是刑,而挪用罪的最高刑是无期徒刑。

    4、法条拓展:

    《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 【贪污罪】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
    受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
    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

    第三百八十四条 【挪用罪】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浏览 313赞 70时间 2022-08-26
  • 财米财米

    职务侵占罪和贪污罪区别:

    1.两者的主体要件不同。

    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无论是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还是国有公司、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集体性质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私营企业等中不具有工作人员身份的一切职工都可成为本罪的主体。

    贪污罪的主体则只限于工作人员,其中既包括在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公司、企业中行使管理职权,并具有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也包括受国有公司、国有企业委派或者聘请,作为国有公司、国有企业代表,在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公司、企业等非国有单位中行使管理职权,并具有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

    2.两者的犯罪行为不同。

    职务侵占罪是利用职务的便利,侵占本单位财物的行为。

    而贪污罪是指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_窃、骗取公共财物的行为。

    3.两者的犯罪对象不同。

    职务侵占罪的对象必须是自己职权范围内或者是工作范围内经营的本单位的财物。它既可能是公共财物,也可能是私有财物。而贪污罪则只能是贪污公共财物。

    4.两者的情节要件的要求不同。

    职务侵占罪的构成必须是侵占公司、企业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数额较小的不构成。

    法律对贪污罪没有规定数额的,当然如果犯数额较小,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贪污行为不应认为是犯罪。

    5.两者在法定刑上有所不同。

    职务侵占罪的最高法定刑只有十五年有期徒刑。

    贪污罪的最高法定刑为刑。

    职务侵占罪和贪污罪区别:1.两者的主体要件不同。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贪污罪的主体则只限于工作人员;2.两者的犯罪行为不同;3.两者的犯罪对象不同;4.两者的情节要件的要求不同。

    浏览 210赞 83时间 2021-11-27

贪污罪与挪用公款罪的有什么区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