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高考语文宁夏海南卷答案

某次数学考试,小组成绩是55,89,69,73,81,56,90,74,82,编程,程序中用S(i)(i=1,2,....),然后从这些成绩中搜索出小于75的成绩(必须有循环结构)大家帮帮忙

幽香雨草 2021-09-19 09:35 449 次浏览 赞 103

最新问答

  • 阳澄湖边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海南、宁夏卷)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里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以至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经验不足的、市场要求产出快与文学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等等。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与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

    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的利用密切相关。我们民族的精神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但如果都是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批量化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老舍先生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了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他幽默地说:“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了便宜。”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消费的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然可以对震撼人的好作品的出现满怀期望。

    1、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D )

    A.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受众趣味分散的时代。

    B.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

    C.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

    D.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

    1、 D

    解析:根据原文第一段“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经验不足的、市场要求产出快与文学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等等”这句话可知,D 项应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内在原因的一项。

    2、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 )

    A.我们的民族精神很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

    B.所谓“去化”,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揭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

    C.充斥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是正面精神价值缺失的结果。

    D.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明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2、 C

    解析: 根据原文第二段可知,A项中“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表述有误,不是“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应为“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B项中“作品只有批判和揭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表述有误,并不是他们“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而是“他们不知如何利用,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D项中“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述有误,应该是 “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 )

    A.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B.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

    C.要保持文命,作家就应该对生活具有敏感和疼痛感,坚持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

    D.老舍把《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说明下苦功夫创作,才能出现震撼人心的好作品。

    3、 B

    解析:原文第二段说“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的利用密切相关”,而B 项中却说“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夸大了它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诏拜侍封郎中往吊。,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费,。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惟两京耳”。宪宗褒美。乃拜晋慈隰州观察使,封武阳郡公。阅岁,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孰第一?”周墀对曰:“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 乃诏观察使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

    (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3分)

    A.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 孤:幼年丧父

    B.始城州,周十三里 城:构筑城墙

    C.法废人慢,当济以威 济:渡过难关

    D.与若期一月还之 期:约间

    4、 C

    解析:“济”是“救”的意思 ,“当济以威”应该理解为“应当用威慑手段来救(此危局)”。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D )(3分)

    ①民贫自鬻者,赎归之 ②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

    ④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⑤免半赋,徐取其偿 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5、 D

    解析:运用排除法,“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是说韦丹不愿多花费钱财,精简机构,整顿吏治;“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是周墀对韦丹的高度评价和褒扬,不符合题目“使民安居(安定地居住、生活)”这个要求,故排除ABC三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 )(3分)

    A、韦丹为人率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旧例规定,凡出使外国,朝廷赐下州县官员名额,卖出后充作资费,韦丹认为费用应有朝廷支付,不可卖官求钱。

    B、韦丹认为法令废弛会导致人们对它的轻视,因而主张严惩谋反的刘辟;对所治三州,认为并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费钱财,不如划归河东管辖。

    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财产不受损失。

    D、韦丹去世之后,裴谊建议为他设立祠堂,刻石记功,当朝宰相也认为他的功德使江西老幼思之不忘。皇上于是下令观察使上报韦丹的功绩并刻碑表彰。

    6、 C

    解析:并不是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也不是下令他一月之内如数补还,应该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粮食,韦丹下令侵吞粮食的“权吏”一月之内如数补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

    译文:(1) 逃亡没有回来的,官府替他们盖房;贫穷不能盖房的,给予他们钱财。

    解析:(1)句中应准确翻译“复、 为为 、畀(给与)”几个关键词。

    (2)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

    译文:(2) 查验差役告发的事,都不符合实际,韦丹成功治理的情状越发显明。

    解析:(2)句中应准确翻译“告、实、治状、明”等关键词语。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②局:指棋盘。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答: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四题任选三题)(6分)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_____________。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____。(庄子《游》

    (2)连峰去天不盈尺, ______________。 飞湍瀑流争喧虺,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骄儿恶卧踏里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老夫聊发少年狂,____________、右擎苍。锦帽貂裘,______________。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



    (1)则芥为之舟 水浅而舟大也

    (2)枯松倒挂倚绝壁 砯崖转石万壑雷

    (3)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4)左牵黄 千骑卷平冈

    解析:默写没有难度,都是课本上要求识记的名句,关键是要写准确,不要出现错别字。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考生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标号涂黑。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林冲见差拨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都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不。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个七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你这个配!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刺刺的!我看这配满脸都是饿纹,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拷不顽囚!你这把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

    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送与管营。”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笑道:“总赖顾。”差拨道:“你只管放心。”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相烦老将这两封书下一下。”差拨道:“即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直一锭金子。我一面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有病,未曾痊可’。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林冲道:“多谢指教。”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

    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本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便教唤林冲来见。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名。”林冲听得唤,来到厅前。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须吃一百威棒。左右与我驮起来。”林冲道:“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牌头道:“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管营道:“果是这人症候在身,

    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差拨道:“见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教林冲去替换他。”就厅上押了帖文,差拨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天王堂交替。差拨道:“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林冲道:“谢得照顾。”

    (选自《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有删节)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BC)(5分)

    A、小说写了林冲发配沧州、初入牢营的一段情节,作者将笔墨集中在林冲见差拨的细节描写上。

    B、由于被高太尉陷害,林冲一进牢营就得到了“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关照,却遭到差拨的辱骂和恐吓。

    C、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是因为林冲只是唱喏,没有及早把柴大官人给管营等的书礼拿出来。

    D、小说通过对管营、差拨、牌头等人相互勾结欺压犯人的具体描写,形象的反映了牢营的黑暗现实。

    E、小说借“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也表达了林冲的感慨和无奈。

    答: BC

    解析:B项根据原文可知,强加因果关系,说林冲一进牢营就得到了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关照是由于他被高太尉陷害,原文中并没有这层意思;差拨对林冲辱骂和恐吓是因为“不见他把钱出来”。 C 项根据原文“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可知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是因为“不见他把钱出来”。

    12、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悬念,使产生波澜。

    13、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第一问: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

    第二问:①对比法。②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配”、“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

    解析:此题第一问很好答,第二问既要指出所用的表现手法,还要结合原文举例简析。

    14、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8分)

    答:

    第一问: 两种身份:①教头身份。②配身份。

    第二问: 四种性格和心理:①谨慎小心。②沉着冷静。③隐忍顺从。④顾及颜面。

    解析:这两个问题不难,但回答要全面,不遗漏要点。

    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作为中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辑,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

    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把握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

    (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15.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C)(5分)

    A、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

    B、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的《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是叶圣陶和朱自清合编的中课外读本。

    C、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D、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E、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编《中》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可敬、踏实认真的教育家形象。

    答:AC

    解析:A项“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表述有误,根据原文中“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一句可知; C项“《中》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表述有误,原文说“为了浇灌《中》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重点是称赞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而没有《中》“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这层意思.

    16、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

    答:第一问

    ①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 ②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

    ③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 ④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

    解析:结合原文第一段相关内容儿女们“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也和父亲热烈讨论”和“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分别概括出①②点,根据叶圣陶的问话内容及儿女们的表现可以分别概括出③④两点。

    第二问:

    ①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②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

    解析:应该根据第一段叶圣陶的问话来分析、提炼、概括,如“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问话主要涉及了作文的用词、句式等方面,考查的是关于作文的表达形式的;“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问话主要涉及的是作文的思想内容方面。

    17、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6分)

    答:第一问:

    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

    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

    ③互相鼓励和帮助。

    解析:根据原文第二、三段内容,结合 “亲似手足、鼓动、帮助”等关键词语概括出来。

    浏览 323赞 125时间 2023-09-10

2007高考语文宁夏海南卷答案

某次数学考试,小组成绩是55,89,69,73,81,56,90,74,82,编程,程序中用S(i)(i=1,2,....),然后从这些成绩中搜索出小于75的成绩(必须有循环结构)大家帮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