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旧文学思潮的论战分别是什么

加菲猫爱烤鸭 2021-09-19 09:37 460 次浏览 赞 116

最新问答

  • 清晨一叶浮舟

    ①1915~1919年为第一阶段。五四运动前夕,由于新文化运动刚刚兴起,当时关于东西文化的争论,基本上是延续前人的问题而展开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比较东西文化优劣方面,罗列各种现象,从而引申出东西文明的异同,这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当时争论主要在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主力的《新青年》与杜亚泉任主编的《东方杂志》之间展开。1915年在《新青年》创刊号上,陈独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要“改选更张”,向西方学习,走和科学的道路,并对中国旧思想,特别是孔孟之道进行了猛烈批判。从1916年起,以杜亚泉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为了捍卫“国粹”,反对西化,连续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文章,反驳陈独秀等人的观点和主张,他们极力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西方文化不如中国文化,反对西方文化的输入。面对《东方杂志》的公开挑战和对新文化运动的攻击。陈独秀先后发表《质问东方杂志记者》、《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等文章,批判《东方杂志》维护君道臣节﹑名教纲常等封建制度与封建、反对西方文化的立场,基本阐明了新旧文化、东西文化的根本区别与优劣,给封建文化与封建势力以有利的打击。李大钊写了《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肯定西洋文明比东方文明优越,中国的唯一出路是积极吸收西方文化,彻底否定中国固有的封建文化。
    ②1919~1921年为第二阶段。东西文化能否调和是这一时期争论的焦点。由比较东西文化的差异发展为如何处理东西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讨论两者关系引申为辩论新旧文化能否融合。西化论者认为,西洋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文化,存在新旧之分,是水火不容的;中国的旧文化在古代虽然有它的价值,但到了现代则成了过时的东西,已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他们从新胜于旧,今胜于古的前提出发,反对新旧调和,反对保存旧的文化传统,而主张破旧立新、以新代旧。
    章士钊等东方文化派则认为,新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其涵义因时、因地和内容的变化而异,所以对文化之优劣的评判,不能仅仅以新或旧为标准,不能以新旧来区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他们认为,就文化演化的趋向而言,也是新中有旧,旧中有新,是一个由新而旧、由旧而新的递嬗过程,新旧不能也无法分开,新是旧的发展,旧是新的根基,没有旧也没有新。所以东方文化派认为,西化论者反对新旧调和、反对继承传统文化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中西文化彼此难分优劣,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因此中国文化的出路,只能是“一面开新,一面复旧”,取西方文化之长,补中国文化之短,实现中西文化的折衷调和。
    ③1921~1927年为第三阶段。1920~1921年,梁启超《欧游心影录》与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相继出版,使东西文化之争进入一个新。虽然从表面看这一时期争论重点重又回到东西文化优劣比较的老问题上,但论战的深度已大大前进了一步,涉及面也大大超过了从前,并且开始关注东西文化如何结合的实践问题。1920年初,《晨报》副刊连载刚访欧归来的梁启超撰写的访欧游记《欧游心影录》,梁在文中以亲历者的身份描绘了战后西方的破败景象和西方一些人士对中国文化的赞颂和期待,主张以中国古代文明为主体,吸收一些西方文明,来构建新的文明,号召中国青年以东方文明去拯救西方文明。1921年底,梁漱溟出版学术专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在该书中梁从文化渊源和人生哲学的角度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了全面清算,明确表示反对西方文化,认为中国文化发展的惟一选择是东方化。《欧游心影录》和《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理论与主张,无疑是宣布新文化运动选错了方向,中国不应该走西方文化的道路。而当时正值一战结束,一股具有世界意义的“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正在兴起,因此两书的出版,在思想文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围绕此书的评价形成了五四东西文化论战的又一。

    浏览 348赞 116时间 2022-11-24

五四新旧文学思潮的论战分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