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目前面临的生态问题有哪些?

阿岚懒懒 2021-09-19 09:49 303 次浏览 赞 137

最新问答

  • 熊猫小胖

    草原生态系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它不仅是畜牧业的生产基地,还是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86万多平方公里草地的内草原,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牧场和畜牧业生产基地,是历史上无数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地方,更是我国北方地区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然而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昔日水草丰美的草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却是漫漫黄沙。特别是1999年以来,频频袭击北京乃至整个中国的强沙尘使内草原的退化、沙化问题声势浩大地进入公众关注的视野,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深度介入环境保护。90年代以来,中央和地方对于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给予了高度重视,制订了多项政策措施,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建设项目,京津沙源治理工程、退牧还草项目、禁休牧项目、退耕还林工程、天保工程(飞播造林、封山育林)、“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生态移民政策等等。然而20年过去了,当我们回过头来看这20年的努力时,发现尽管环境政策更加有力,生态建设项目日益增多,环保投入不断加大,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但从总体情况来看,草原生态恶化的局势不仅没有减缓,反而还有增强的趋势。原因何在?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解答的问题。
    本文的中心问题是草原生态恶化的罪责究竟该由谁来承担:是山羊啃食草根树皮,对草场的破坏性大?是牧民贪得无厌、超载过牧?还是另有其人、另有其因?为什么旨在保护草原生态、扭转草原恶化局面的林林总总的努力均不见成效?本文立足于内自治区毛乌素沙地北缘的一个荒漠化草原,综合运用共时性结构分析和历时性形态考察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政治权利、意识形态等大的结构背景的影响下,作为行动者的牧民所采取的行动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所带来的意料之外的后果。社会结构论为本文的研究了两种相互对应、互为补充的理论视角。其一是从上而下,由外到内,从结构到行动,从宏观到微观,从社会到个人的视角,描述了在市场机制、化浪潮、政策制度的实施和意识形态话语影响下的牧民的栖居环境,这是牧民活动的大的结构背景,对牧民的具体行动有难以言明的调节和形塑作用。其二是从下而上,由内到外,从行动到结构,由微观到宏观,从个人到社会的视角。通过关注特定“结构”背景中牧民的具体行动,理解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惯习”、“实践”和“策略”适应其当前的栖居环境,并了牧民为应对来自结构的压力采取的行动所酿成的毁灭性的社会与生态后果。
    本文的第一章提出研究问题,接着从两方面进行文献梳理,一是社会结构理论的发展,二是其他学者对内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原因的已有研究。对社会结构理论的回顾将为本文的研究关键性的理论洞见,使笔者能够深入剖析当前牧民所采取的行动其背后的结构化原因;而内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及原因的其他研究将为本文相关的知识背景和启发。
    第二章笔者借助大量的历史文献,历时性地展现了调查地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还通过自己在调查中的所见所闻向读者展示了S苏木当前的生态状况,使读者对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三章着手寻找草原生态恶化的原因,阐述了草原生态恶化通常所归罪的两方面原因:不合理的人类行为和灾害性的自然因素。接着笔者运用行动与结构的关系对上述看法提出反驳,认为它们固然重要,但往往被夸大,反倒掩盖了其他更为根本性的原因。
    第四章继续对草原生态恶化的原因进行探究,了可资替代或解释传统看法的新视角,审视了目前草原生态恶化的结构性或制度性原因。并从政治、经济两大方面来分析大的社会背景因素,或者说是结构性因素无形中对个体行为所产生的调节和形塑作用,使得个人的行为发生变异或被异化,从而产生了严重的环境后果。
    第五章为文章结论,指出不合理的人类行为与草原生态恶化并非直接的因果关系,他们只不过是牧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变迁引发的不同层面的后果。接着笔者呼吁重返、重建地方共同体,以应对在牧区社会迅速变迁引发的各种问题。

    浏览 325赞 129时间 2023-01-04

内蒙古草原目前面临的生态问题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