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

头像
夜未央周   2021-09-19   7646浏览
已有48条回答
头像
二x小b姐
2024-03-25

德猜想(Goldbach Conjecture)
公元1742年6月7日德国的业余数学家德(Goldbach)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Euler),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 任何一个n 3 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 任何一个n 3 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着名的德猜想。从费马提出这个猜想至今,许多数学家都不断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的验证工作,例如:
6 = 3 + 3, 8 = 3 + 5, 10 = 5 + 5 = 3 + 7, 12 = 5 + 7, 14 = 7 + 7 = 3
+ 11,
16 = 5 + 11, 18 = 5 + 13, . . . . 等等。
有人对33×108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一进行验算,德猜想(a)都成立。但验格的数学证明尚待数学家的努力。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於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Chen‘s
Theorem) ? “任何充份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 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 2 ”的形式。
在陈景润之前,关於偶数可表示为 s个质数的乘积 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称 “s + t ”问题)之进展情况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Brun)证明了 “9 + 9 ”。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Rademacher)证明了 “7 + 7 ”。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Estermann)证明了 “6 + 6 ”。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Ricei)先后证明了 “5 + 7 ”, “4 + 9 ”, “3 + 15 ”和“2 + 366 ”。
1938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 “5 + 5 ”。
1940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 “4 + 4 ”。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Renyi)证明了 “1 + c ”,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 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 “3 + 4 ”。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 + 3 ”和 “2 + 3 ”。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BapoaH)证明了 “1 + 5 ”,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 “1 + 4 ”。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和小维诺格拉多夫(BHHopappB),及 意大利的朋比利(Bombieri)证明了
“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
最终会由谁攻克 “1 + 1 ”这个难题呢?现在还没法预测。

107

头像
隔壁老袁无敌
2023-08-26

史上和质数有关的数学猜想中,最著名的当然就是“德猜想”了。

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德在写给著名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两个大胆的猜想:

一、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
二、任何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德猜想”。显然,第二个猜想是第一个猜想的推论。因此,只需在两个猜想中证明一个就足够了。

同年6月30日,欧拉在给德的回信中, 明确表示他深信德的这两个猜想都是正确的定理,但是欧拉当时还无法给出证明。由于欧拉是当时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他对德猜想的信心,影响到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数学界。从那以后,许多数学家都跃跃试,甚至一生都致力于证明德猜想。可是直到19世纪末,德猜想的证明也没有任何进展。证明德猜想的难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有的数学家把德猜想比喻为“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我们从6=3+3、8=3+5、10=5+5、……、100=3+97=11+89=17+83、……这些具体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德猜想都是成立的。有人甚至逐一验证了3300万以内的所有偶数,竟然没有一个不符合德猜想的。20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学家们发现德猜想对于更大的数依然成立。可是自然数是无限的,谁知道会不会在某一个足够大的偶数上,突然出现德猜想的反例呢?于是人们逐步改变了探究问题的方式。

1900年,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国际数学会议上把“德猜想”列为23个数学难题之一。此后,20世纪的数学家们在世界范围内“联手”进攻“德猜想”堡垒,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20世纪的数学家们研究德猜想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筛法、圆法、密率法和三角和法等等高深的数学方法。解决这个猜想的思路,就像“缩小包围圈”一样,逐步近最后的结果。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证明了定理“9+9”,由此划定了进攻“德猜想”的“大包围圈”。这个“9+9”是怎么回事呢?所谓“9+9”,翻译成数学语言就是:“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其它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每个数,都是9个奇质数之和。” 从这个“9+9”开始,全世界的数学家集中力量“缩小包围圈”,当然最后的目标就是“1+1”了。

1924年,德国数学家雷德马赫证明了定理“7+7”。很快,“6+6”、“5+5”、“4+4”和“3+3”逐一被攻陷。1957年,我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2+3”。1962年,中国数学家潘承洞证明了“1+5”,同年又和王元合作证明了“1+4”。1965年,苏联数学家证明了“1+3”。

1966年,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攻克了“1+2”,也就是:“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一个就是奇质数,另一个则是两个奇质数的和。”这个定理被世界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由于陈景润的贡献,人类距离德猜想的最后结果“1+1”仅有一步之遥了。但为了实现这最后的一步,也许还要历经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有许多数学家认为,要想证明“1+1”,必须通过创造新的数学方法,以往的路很可能都是走不通的。

138

头像
歪歪悠爱福喔
2023-02-28

史上和质数有关的数学猜想中,最著名的当然就是“德猜想”了。

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德在写给著名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两个大胆的猜想:

一、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
二、任何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德猜想”。显然,第二个猜想是第一个猜想的推论。因此,只需在两个猜想中证明一个就足够了。

同年6月30日,欧拉在给德的回信中, 明确表示他深信德的这两个猜想都是正确的定理,但是欧拉当时还无法给出证明。由于欧拉是当时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他对德猜想的信心,影响到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数学界。从那以后,许多数学家都跃跃试,甚至一生都致力于证明德猜想。可是直到19世纪末,德猜想的证明也没有任何进展。证明德猜想的难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有的数学家把德猜想比喻为“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我们从6=3+3、8=3+5、10=5+5、……、100=3+97=11+89=17+83、……这些具体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德猜想都是成立的。有人甚至逐一验证了3300万以内的所有偶数,竟然没有一个不符合德猜想的。20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学家们发现德猜想对于更大的数依然成立。可是自然数是无限的,谁知道会不会在某一个足够大的偶数上,突然出现德猜想的反例呢?于是人们逐步改变了探究问题的方式。

1900年,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国际数学会议上把“德猜想”列为23个数学难题之一。此后,20世纪的数学家们在世界范围内“联手”进攻“德猜想”堡垒,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20世纪的数学家们研究德猜想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筛法、圆法、密率法和三角和法等等高深的数学方法。解决这个猜想的思路,就像“缩小包围圈”一样,逐步近最后的结果。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证明了定理“9+9”,由此划定了进攻“德猜想”的“大包围圈”。这个“9+9”是怎么回事呢?所谓“9+9”,翻译成数学语言就是:“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其它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每个数,都是9个奇质数之和。” 从这个“9+9”开始,全世界的数学家集中力量“缩小包围圈”,当然最后的目标就是“1+1”了。

1924年,德国数学家雷德马赫证明了定理“7+7”。很快,“6+6”、“5+5”、“4+4”和“3+3”逐一被攻陷。1957年,我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2+3”。1962年,中国数学家潘承洞证明了“1+5”,同年又和王元合作证明了“1+4”。1965年,苏联数学家证明了“1+3”。

1966年,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攻克了“1+2”,也就是:“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一个就是奇质数,另一个则是两个奇质数的和。”这个定理被世界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由于陈景润的贡献,人类距离德猜想的最后结果“1+1”仅有一步之遥了。但为了实现这最后的一步,也许还要历经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有许多数学家认为,要想证明“1+1”,必须通过创造新的数学方法,以往的路很可能都是走不通的。

204

头像
汀臭崽儿
2023-02-13

史上和质数有关的数学猜想中,最著名的当然就是“德猜想”了。

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德在写给著名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两个大胆的猜想:

一、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
二、任何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德猜想”。显然,第二个猜想是第一个猜想的推论。因此,只需在两个猜想中证明一个就足够了。

同年6月30日,欧拉在给德的回信中, 明确表示他深信德的这两个猜想都是正确的定理,但是欧拉当时还无法给出证明。由于欧拉是当时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他对德猜想的信心,影响到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数学界。从那以后,许多数学家都跃跃试,甚至一生都致力于证明德猜想。可是直到19世纪末,德猜想的证明也没有任何进展。证明德猜想的难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有的数学家把德猜想比喻为“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我们从6=3+3、8=3+5、10=5+5、……、100=3+97=11+89=17+83、……这些具体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德猜想都是成立的。有人甚至逐一验证了3300万以内的所有偶数,竟然没有一个不符合德猜想的。20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学家们发现德猜想对于更大的数依然成立。可是自然数是无限的,谁知道会不会在某一个足够大的偶数上,突然出现德猜想的反例呢?于是人们逐步改变了探究问题的方式。

1900年,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国际数学会议上把“德猜想”列为23个数学难题之一。此后,20世纪的数学家们在世界范围内“联手”进攻“德猜想”堡垒,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20世纪的数学家们研究德猜想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筛法、圆法、密率法和三角和法等等高深的数学方法。解决这个猜想的思路,就像“缩小包围圈”一样,逐步近最后的结果。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证明了定理“9+9”,由此划定了进攻“德猜想”的“大包围圈”。这个“9+9”是怎么回事呢?所谓“9+9”,翻译成数学语言就是:“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其它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每个数,都是9个奇质数之和。” 从这个“9+9”开始,全世界的数学家集中力量“缩小包围圈”,当然最后的目标就是“1+1”了。

1924年,德国数学家雷德马赫证明了定理“7+7”。很快,“6+6”、“5+5”、“4+4”和“3+3”逐一被攻陷。1957年,我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2+3”。1962年,中国数学家潘承洞证明了“1+5”,同年又和王元合作证明了“1+4”。1965年,苏联数学家证明了“1+3”。

1966年,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攻克了“1+2”,也就是:“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一个就是奇质数,另一个则是两个奇质数的和。”这个定理被世界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由于陈景润的贡献,人类距离德猜想的最后结果“1+1”仅有一步之遥了。但为了实现这最后的一步,也许还要历经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有许多数学家认为,要想证明“1+1”,必须通过创造新的数学方法,以往的路很可能都是走不通的。

178

头像
可爱多VS神话
2022-03-24

我们容易得出:

4=2+2, 6=3+3,8=5+3,
10=7+3,12=7+5,14=11+3,……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呢?

这个问题是德国数学家德(C.Goldbach,1690-1764)于1742年6月7日在给大数学家欧拉的信中提出的,所以被称作德猜想。同年6月30日,欧拉在回信中认为这个猜想可能是真的,但他无法证明。现在,德猜想的一般提法是:每个大于等于6的偶数,都可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每个大于等于9的奇数,都可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其实,后一个命题就是前一个命题的推论。

德猜想貌似简单,要证明它却着实不易,成为数学中一个著名的难题。18、19世纪,所有的数论对这个猜想的证明都没有作出实质性的推进,直到20世纪才有所突破。1937年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и.M.Bиногралов,1891-1983),用他创造的"三角和"方法,证明了"任何大奇数都可表示为三个素数之和"。不过,维诺格拉多夫的所谓大奇数要求大得出奇,与德猜想的要求仍相距甚远。

直接证明德猜想不行,人们采取了迂回,就是先考虑把偶数表为两数之和,而每一个数又是若干素数之积。如果把命题"每一个大偶数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那么氏猜想就是要证明"1+1"成立。从20世纪20年代起,外国和中国的一些数学家先后证明了"9+9""2十3""1+5""l+4"等命题。

1966年,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在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之后,成功地证明了"1+2",也就是"任何一个大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素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2个的数之和"。这是迄今为止,这一研究领域最佳的成果,距摘取这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仅一步之遥,在世界数学界引起了轰动。"1+2" 也被誉为陈氏定理。

德的问题可以推论出以下两个命题,只要证明以下两个命题,即证明了猜想:

(a) 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 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157

相关问题

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猜想怎么发布
非非1227 1970-01-01

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猜想怎么发布???

最早证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
小琳子雄霸天下 1970-01-01

好像是前苏联的一个人证得9+9;哪个大侠有,请分享一下 我要的是论文下载

哥德巴赫的猜想与陈景润的证明是什么?
欧阳安Muse 1970-01-01

准确,详细点的,不要像一楼网址那样的

最新问答

排水论文在哪发?
伊兰0518 2021-09-19

小区市外排水论文发哪个杂志可以呢?我需要发表一篇这方面的论文。

word转pdf,为什么不显示图片图片?
花花的老妈 2021-09-19

我想把论文从word格式转换成PDF格式,用的金山WPS,可转换完成之后,里面的流程图就不见了,空白~~这是为什么呢?谁能帮我解决一下!谢谢!

公众号与小程序有什么区别
汤糖躺烫湯 2021-09-19

公众号与小程序有什么区别

如何制作电子小报
dream959595 2021-09-19

镀铬什么意思
autumngold 2021-09-19

镀铬什么意思

中国电影艺术的思想
幸福顺延 2021-09-19

中国针灸大纲作者是谁?
王子麻麻 2021-09-19

热门问答

排水论文在哪发?
伊兰0518 2021-09-19

小区市外排水论文发哪个杂志可以呢?我需要发表一篇这方面的论文。

word转pdf,为什么不显示图片图片?
花花的老妈 2021-09-19

我想把论文从word格式转换成PDF格式,用的金山WPS,可转换完成之后,里面的流程图就不见了,空白~~这是为什么呢?谁能帮我解决一下!谢谢!

公众号与小程序有什么区别
汤糖躺烫湯 2021-09-19

公众号与小程序有什么区别

如何制作电子小报
dream959595 2021-09-19

镀铬什么意思
autumngold 2021-09-19

镀铬什么意思

中国电影艺术的思想
幸福顺延 2021-09-19

中国针灸大纲作者是谁?
王子麻麻 2021-09-19

Coptyright © www.lw85.com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