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精髓是什么?

头像
加密算法   2021-09-19   5968浏览
已有114条回答
头像
小麻烦ly
2024-04-03

佛法的精髓
  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什么是“绝对的幸福”

您们各位大部分都学佛,有些修得很好,有些学了几年,还是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佛”、什么是“法”。所以,要和你们讲一讲“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以及“什么是绝对的幸福”。

一、什么是佛

简单地说,“佛”就是慈悲心加智慧。平时我们说的佛,不是神,而是一个人;不是指他的,而是指他的内在,指慈悲心加智慧。(慈,就是给予他人利益和幸福,悲,就是为他人消除不利和痛苦;智,明白一切叫做智----可破邪见;慧,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可灭除苦厄苦痛困难。)

慈悲心是什么呢?我们平时说的爱心,并不等于慈悲心,而只是慈悲心的一部分。智慧跟聪明,也是不同的。一般的学佛人也有慈悲与智慧,但那还是很普通的;动物也有慈悲与智慧,但只是停留在很低的层次而已。真正高层次的慈悲与智慧,可以通过佛法的训练生起,当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巅峰境界(无我)时,就是“佛”。

平时佛教中经常提到的尤其禅宗一再强调的,很多人都喜欢说的“佛在心中”,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有两种不同层次的理解:

第一种理解: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佛。为什么呢?因为佛陀不是神仙,而是一个人,只是他的慈悲与智慧达到了最高的境界,所以叫佛,因此可说佛在心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佛。
  
  第二种理解是较深的理解。我们的本性就是佛性,就是我们所说的“光明”。我们真正的本来面目(自性),就是这个佛性。无论已经证悟的人,还是没有证悟的人,本性都是佛性。我们佛教经常讲,证悟后在不生不灭的境界中见到佛,其实就是见到自身具备的佛性,见到自己本来的面目即光明,而并不是见到2500年前在印度菩提伽耶示现成道的释迦牟尼佛。无论见到佛性也好,见到释迦牟尼佛也好,都一定要承认,佛教并不像其他宗教那样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人类。佛教认为回与因果其实全部都是自然规律,佛陀是发现这个规律、而不是创造这个规律。佛并不是万能的,如果佛是万能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就不会有受苦的众生。佛不能像抛石头一样将众生抛到净土令其直接解脱。那佛给我们带来什么呢?佛给众生很明确地指出了走向光明解脱的道路,这就是佛的作用。但是,走不走这条道路,是众生的事,如果不走,佛是没有办法强制性地让众生解脱的。

还要弄清楚一件事,贪嗔痴三毒是否佛性呢?这些并不是佛性,也不是本性。我们说的心的本性才是佛性。(这犹如衣服和污垢,我们相信衣服上的污垢是衣服的本身一样!但事实却不是这样,衣服和污垢本来是两样东西,因为污垢是暂时的,它不是衣服的本身,只因为污垢是暂时的,所以衣服可以被清洗。但每件衣服的本身却都是相同的,干净的。)佛性是平等的,没有身份与文化水平高低的分别,没有弱者与强者的分别,没有贫富的分别,所有众生都是平等的、心中都有佛性的。在没有证悟之前,仅仅知道有佛性,还是普通的众生,只是理论上知道,但还没有真实的体会,这样在日常之中就没有什么作用。就像贫穷者住的房子地下虽然埋有宝藏,但在没有开发之前,这些宝藏起不了任何作用,仅仅是理论上存在,没有一点实际的用途。只有通过佛法的训练,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后,才能开发我们的佛性,才能真正证悟,【观无常----生悲心-----证空性】。证悟之后,那就不是普通的众生了。
  
二、什么是法

佛陀开示了八万四千法门,不是一两句话能讲完的,概括其精华,就是出离心+菩提心+证悟空性=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宗喀巴大师认为: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就是这三部分,也就是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大德们要讲的也就是讲出离心、菩提心、证悟空性这三点。所以我们真正实修时,这三点真的非常重要。为什么以来有这么多的禅师开悟开佛智慧,他们在运用这个真理的法宝----无常,甚深的法来证悟自性。

第一是出离心:简单地说,出离心就是放下。放下与放弃并不等同。人生中遇到很多坎坷,日子过不下去了,有些绝望了,于是放弃不做,或者因为暂时不具备条件而不做了,这就是放弃,但还不是放下。那么放下又是什么呢?放下就是消除了一切的执着。证悟空性以后,就会深深地体会到,这个世界没有真实的东西,没有任何值得在乎、执着的东西,全部都是如梦如幻的。----但他们是存在的,因为无常是他们的根本。

为什么要放下呢?学佛的人,寻找、追求的是幸福,而幸福的对立面就是痛苦。只有去除了痛苦,才能得到幸福。那痛苦是什么呢?像事业不顺利、家庭不等等。各种各样的痛苦,归纳起来有两种:一种是上的痛苦,干活劳累、吃不饱、穿不暖等,常见于生活比较差的人;另一种是精神上的痛苦,常见于生活条件比较好的人,例如工作压力太大等,有时候精神上的痛苦甚至远远超过上的痛苦。这两种痛苦,每天都在折磨着全人类。
  
  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呢?全人类最基本的共同的痛苦,就是生老病等八种痛苦。这是谁都会遇到的,都需要面对的、逃避不了的。除了这些,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痛苦,来源于哪里呢?好好地想想。就是来源于我们的执着。为什么执着是痛苦的来源呢?比如说,我对手表非常在乎,有一天突然丢失了,我肯定非常痛苦。如果我们不是很在乎、很执着,而是可有可无的话,那即使丢失了也没那么痛苦。这样我们就知道了,所有痛苦的来源都是执着。

明白了之后,怎样断除执着呢?明白到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值得在乎的东西,这样当然是最好的。但是,我们一般人没有这么好的根基,暂时做不到这样。那怎样断除执着呢?那就通过佛法的训练,多培养出离心,不要过度地执着、在乎,不是说一点都不执着、不在乎,但是不要过度。
  
  第二是菩提心:就是放下自私的心。虽然我们学的是大乘佛教,念的是大乘佛经,我们也发心能够更好地帮助众生、服务众生,为众生带来安乐。但当遇到困难时,我们往往坚持不了,就是因为没有放下自私心。真正生起了菩提心的话,那就一定完全放下了自私心。真正地生起出离心,就是对一切事物如名利、地位、金钱等,都不会执着,再没有值得在乎、值得羡慕的东西,完全放下对这个世界一切的执着。

同时,我们也需要弄清楚:那是否什么都不在乎、不执着了,就不能上班,不能赚钱,不能发展了?不是这样的,修行与生活并没有。虽然上班赚钱是,但却是为了生存,为了员工与家庭的生活,这跟修行并没有。佛陀要求的是放下,而没有要求放弃。这一点非常重要。放下和做事情是没有、没有的,大家需要分清楚。

没有出离心作为基础,就不会有菩提心。出离心培养好后,才能有菩提心。因为有了真正的出离心,才能放下自私心,才能生起菩提心。有稳固的出离心和菩提心作为基础,才能证悟空性。没有生起稳固的出离心、菩提心,想要证悟空性,那是不可能的。
  
  第三是证悟空性:证悟空性(即佛性、自性)以后,那是不是我们再看不到眼前的世界、听不到周围的一切呢?也不是这样的,还是可以感觉到,只是那时候的看法会完全不一样。现在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实实在在的、有真实的东西,所以才有了执着与在乎,想要拥有,所以才带来了痛苦。证悟空性后,就会明白这个世界就像梦一样,没有真实的东西,没有值得在乎、执着的东西,全都是如梦如幻的。我们做梦时会经历很多事情,但这些事情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我们沉迷梦中没有觉醒而已。同样,事实上今天这个世界就像梦一样,没有什么真实的东西,只不过我们暂时还没有觉醒而已。只有证悟空性之后,才真正明白这一点。

那么,证悟空性以后,还会不会去度众生呢?当然会。虽然自己已经证悟了,没有痛苦了,但是知道众生还很痛苦,而那时候我们已经有了的出离心和菩提心,已经完全放下了自私心,能够更好地度化众生、帮助众生,度众的力量跟之前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佛陀开示了出离心(观无常)、菩提心(悲心)、证悟空性这样的修行次第,不按照这样来做的话,那就没有办法证悟成就。

三、关于“绝对的、真正的幸福”

每个人学佛的动机和目标可能不一样,但都希望得到幸福。追求怎样的幸福,有两种不同的类型:

1、相对的幸福:就像世俗人平时生活当中所说的幸福,这只是暂时的幸福。

2、绝对的幸福:超越了平时所说的痛苦和幸福,超越了一切,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之后,这就是绝对的幸福。最高的境界是什么呢,就是证悟空性。其实证悟空性之后,就没有了幸福和不幸福的概念和分别,但还是可以用“幸福”两个字来形容,因为他已经绝对自由了,绝对自由才有绝对幸福。为什么我们没有绝对的幸福呢?是外在的人阻碍了我们吗?不是的,是因为贪嗔痴慢疑充满了我们自己的心相续,在没有达到证悟境界之前,只能得到相对的幸福、相对的自由。

现在大多数人,不去追求绝对的幸福,而是追求相对的、暂时的幸福。比如,有些人求发财、事业顺利、健康、不堕,这些都只是暂时的幸福。虽然我们学的是大乘佛教,念的是大乘佛经,但如果这样去学的话,发心还是小乘佛教的,只能得到相对的幸福。
  
  大乘和小乘的差别在哪里呢?就在于发心。小乘只追求自己的自由与幸福,不考虑其他众生的自由与幸福。而我们大乘佛教呢,却是这样的:希望自己幸福,但更希望众生得到幸福;希望自己自由,但更希望众生得到自由;希望自己好,但更希望众生好!目前大部分学佛人,还是小乘佛教的发心,还是为了追求人天福报,这样只能得到相对的、暂时的幸福与自由,无法得到绝对的、究竟的幸福与自由。发心是小乘的话,就算念大乘佛经,也不能得到绝对的自由。所以,我们拜佛、念经、磕头,一切所作所为,都需要以三殊胜摄持,真正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才能得到绝对的幸福。

那我们按照大乘佛教的标准来发心,会不会有结果呢?真的值得我们这样发心吗?很多人有这方面的疑惑。是肯定的!因为这是佛陀宣讲的,我们按照佛陀的教导去做,绝对是可以实现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心的本性本来就是光明的、纯洁的,所以我们一定可以有的结果!

佛陀的教法,其实就像一个大超市一样,有各种各样不同规格的物品。你想要人天福报的,可以得到;你想得到绝对的幸福,也可以得到。既然我们学佛就是为了得到幸福,那当然最好是选择绝对的、永久的幸福。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培养出离心、菩提心,这一生一定要达到证悟空性的境界。

参考文献:s08ktnXacnbM4q217TLyQoxAYfKH0WSwdFDvQOVQHb6A0fvXGljAqI3yOfKMDsX4SEH6SKI_p7MRrMiA2EsHO

22

头像
casa1363007
2024-03-02

阿弥陀佛!

《心经》云:「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应作如是观;反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佛问圆通,我无从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也就是《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

佛言:文殊师利!如般若波罗蜜所说行,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深般若波罗蜜多】是等觉菩萨以上的境界,但能安住「常寂光净土」
破最後一品无明,能成妙觉菩萨(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果)

佛境界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那麼一般众生要如何速证佛果呢?

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也就是「持名念佛」,同时也修了「一行三昧」、「念佛三昧」、「般舟三昧」

再乘阿弥陀佛本愿不可思议佛力,
超脱回,离苦得乐,往生极乐世界,得殊胜功德

再行「自利利他」之菩萨道,度化他方世界众生

直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功德成佛,以「自觉,觉他,觉行」广度十方众生!

61

头像
Chris大王
2023-11-10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大师开篇就说了十六个字,简单直接。我们能够有今天这个机会,听闻佛法的精髓,然后在自己的内心树立起正见,这就是法要。六祖的法要是超出大乘之上的最上乘法要,就是“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讲到这十六个字,让我们来看一看整部的《六祖坛经》。尽管六祖说他“字即不识”,可是我们看《坛经》中的记载,六祖回答问题引用最多的是最了义、最根本的经典《大般若涅槃经》,它是佛陀涅槃前的一天一夜讲述的。还有一部他引用得比较多的经典是《梵网菩萨戒经》,是佛陀刚证道时,在定中讲的三部经之一(即《梵网菩萨戒经》、《华严经》、《圆觉经》)。前者是佛陀在临走前把一乘了义之法毫无遮掩地告诉大家的,后者是佛陀刚证道时为地上菩萨讲的。另外他引用得较多的是《金刚经》。佛陀49年,用了22年宣讲般若,般若的最精要处就在《金刚经》里。

《坛经》引用最多的就是这三部经典。这三部经都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就是“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我们每个人的真如佛性没有染污,本来清净,如果我们明白这一点了,“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一切OK,没有那么多的啰唆事情,没有那么多的牢。

当年临济义玄禅师从黄檗希运禅师那里不得法要,心有不安,到了江西高安大愚法师那里,听大愚法师一讲,他就开悟了,马上给他的肋下打了三拳,说:“哈哈,原来佛法无多子!”原来佛法没有什么,就这么简单,“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182

头像
大乱乱小乱乱
2021-12-24

佛法,是让人们认识思想、摆脱思想、进行自由创造的教学观照体系。
佛所说之教法,包括各种教义及教义所表达之佛教真理。成实论卷一举出六种‘佛法’之同义语,称为佛法六名,即:
(一)善说,如实而说。
(二)现报,使人于现世得果报。
(三)无时,不待星宿而随时得修道。
(四)能将,以正行教化众生至菩提。
(五)来尝,应当自身证悟。
(六)智者自知,智慧者自能信解。
又佛法为佛教导众生之教法,亦即出世间之法;对此,世间国王统治所定之国法,则称为‘王法’。印度及中日佛教史中,有关佛法与王法之关系,因时因地而异,有以王法而护持佛法、推动佛法者,如阿育王、迦腻色迦王、梁武帝等;有以王法而抗衡佛法,乃至摧毁佛法者,如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之厄。
此外,佛所得之法,即缘起之道理及法界之真理等;又佛所知之法,即一切法;以及佛所具足之种种功德(十八不共法),均称佛法。
故知,广义而言,‘佛法’一词,包含极广,上记之外,举凡诸法本性、一切世间之微妙善语,乃至于其他真实与正确之事理等,皆属佛法。然狭义而言,则一般所说之佛法多指佛所说之教法。

36

头像
政哥哥哥哥哥哥
2021-11-08

佛教的精髓即:佛教的一心
  一心在佛教有许多名字:真如、自性、、实相、佛性、法性、如来藏、圆成实性、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大圆镜智等。一心的真谛不可思议,不可思即禅宗的“动念即乖、心行处灭”,不可议即禅宗的“开口便错、言语道断”。在此,只好引用莲池大师的话作一个牵强的比喻:“心是无形相的,所以没有任何东西可作为比喻。大凡用来比喻心的,都是不得已,姑且取其仿佛与心的作用有些近似的东西来形容它,使人对于心的概念多少有所领会,但不可以认为心当真如某种东西。试举一例,譬如以镜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镜能照物,当物还没有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把物的影像摄入镜中;当物正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因为物的好恶美丑而生憎爱;当物离开镜子的时候,镜子也不会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镜子里。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则一尘不染,照则遍觉十方。此心既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三际空寂,而又无所不住,无物不照。所以用镜子来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子毕竟是一种没有知觉的物体,心难道也象镜子那样无知吗?而且镜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体常寂常照。以此类推,或以宝珠喻心,或以虚空喻心,无论用哪一种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样的。
佛教的根本追求是什么呢?佛陀当初从皇宫逃离到深林中是为了求得人生痛苦、烦恼的解脱。我们常把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称为小乘佛教,实际上,小乘佛教指的是这一时期佛陀对修行的基本理解,但从佛陀本怀来说,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痛苦、烦恼离家修行,而是为了他人和万物众生痛苦、烦恼的解脱修行。因此,佛教的大乘精神实际上已经蕴含在佛陀身上,只是在机缘成熟时,由后世大乘菩萨发扬光大而已。 先说人生痛苦、烦恼的解脱,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四谛、八正道、三学、十二因缘等,揭示人生存在的本质是苦,因此应从人生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人生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呢?是无明、爱。所谓无明,就是不了解人生存在的本质、现象世界的本性,也就是看不破,没有智慧的意思。所谓爱,就是因为无明,对现象世界生起执著、贪求,为虚幻的现象生起贪、嗔、痴。人的生老病、六道回便都是从无明、爱而次第生起。那么,如何解脱呢?这就是戒定慧三学和八正道,这方面内容在前面讲过。(相关链接: 八正道与戒定慧)简单地讲,所谓戒,就是因为我们贪的心、执著的痴爱等不简单去除,所以必须持戒,当然这是从自心来讲的了;所谓定,就是依法禅定,按照佛陀教的方法打坐了。现在下来的有许多禅定方法,有的是佛陀教的方便法,有的是一脉相承的教外别传,也有的是后世人自己的理解甚至猜想,大家要善加区别啊;所谓慧,就是对现象世界、人生乃至修行境界正确的看法了。重视智慧解脱是佛教区别于其他一些宗教的重要特征。佛教所说的般若即是佛教智慧的重要内容。所谓般若,就是对现象世界、人生的空性的认识了。后世大乘佛教般若中观学派,将般若空观进一步阐发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就是说要从空、假、中三个角度看待现象世界和人生。这三个方面又是一体的,不能分开来认识。所谓空,就是说不要将现象世界太当真,但并不是说现象世界不存在,因此还是要肯定现象世界、现世人生作为“假名”的存在,能够看到它的空性,而不执著,又能够肯定其缘生的存在,随缘任运,便是中道的态度。实际上,后来大乘佛教所说的空性,在原始佛教中是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来表示的。也就是说,现象世界、现世人生比如一个人的缘份不过是众缘和合的,时刻都在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执着于某一个角落某一时刻的存在状态。现实生活中,人们之所以痴情,说到底不过就是想留住过去某一刻的因缘,当因缘变化的时候,我们放不下,在那里为痴爱生烦恼、生。不管是戒,是定,还是慧,都是为了帮助我们从痛苦和烦恼当中解脱出来。佛教认为,人生和现象世界都是虚幻的,解脱就是从这种虚妄中解脱出来,从六道回中解脱出来,不再来人世受苦。后来佛教传到中国,就偏重于谈心性,强调解脱不是离开人世,而是从心性上离开自心烦恼的状态,而不大否定现实人生的价值了。因此,也有人认为中国佛教背离了佛教本意。 到底有没有背离佛教本意呢?我觉得可以从几方面来看这个问题。中国传统儒道自来并不否定人生的价值,中国佛教受这种观念影响,也将出世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入世观念结合起来了。如果,中国佛教光谈入世,忘了出世的追求,那就是背离佛教的本旨了。但实际上,禅宗讲入世,是试图将解脱的追求融入到平常生活当中,其入世可以看作是对世间的随顺,出世则是其根本追求。所以,你看禅师跟平常人一样,那是外表,不想让人家觉得他跟常人不一样。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跟凡夫一样了呢?他的心态不一样,他往生后也绝对不会如凡夫一样迷迷糊糊,让业障牵着在六道回中流转。近代太虚法师人间佛教强调做入世的事业,那人间佛教的行者做入世的事业,是不是跟我们平常人做入世的事业一样呢?当然不一样,平常人做入世的事业常常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人间佛教的行者则是以一种出世的精神、大乘的精神,为了救世度人,而做入世的事业。如果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说中国佛教背离了佛教的精神。但是,如果不了解中国佛教的这一根本,以为平常心是道,就自己的爱;以为参与世间的事业,就是可以追求名利,不知道佛教还有修行解脱的追求,那这样理解的佛教当然是背离了佛教的根本了。 中国佛教观念的根本是继承发展了印度大乘佛教的精神,是要以一种菩萨的精神担当救世度人的事业。太虚法师在近代西方文化传入、列强侵略中国的时代背景下,倡导救世救国的人间佛教

34

相关问题

最新问答

排水论文在哪发?
伊兰0518 2021-09-19

小区市外排水论文发哪个杂志可以呢?我需要发表一篇这方面的论文。

word转pdf,为什么不显示图片图片?
花花的老妈 2021-09-19

我想把论文从word格式转换成PDF格式,用的金山WPS,可转换完成之后,里面的流程图就不见了,空白~~这是为什么呢?谁能帮我解决一下!谢谢!

公众号与小程序有什么区别
汤糖躺烫湯 2021-09-19

公众号与小程序有什么区别

如何制作电子小报
dream959595 2021-09-19

镀铬什么意思
autumngold 2021-09-19

镀铬什么意思

中国电影艺术的思想
幸福顺延 2021-09-19

中国针灸大纲作者是谁?
王子麻麻 2021-09-19

热门问答

排水论文在哪发?
伊兰0518 2021-09-19

小区市外排水论文发哪个杂志可以呢?我需要发表一篇这方面的论文。

word转pdf,为什么不显示图片图片?
花花的老妈 2021-09-19

我想把论文从word格式转换成PDF格式,用的金山WPS,可转换完成之后,里面的流程图就不见了,空白~~这是为什么呢?谁能帮我解决一下!谢谢!

公众号与小程序有什么区别
汤糖躺烫湯 2021-09-19

公众号与小程序有什么区别

如何制作电子小报
dream959595 2021-09-19

镀铬什么意思
autumngold 2021-09-19

镀铬什么意思

中国电影艺术的思想
幸福顺延 2021-09-19

中国针灸大纲作者是谁?
王子麻麻 2021-09-19

Coptyright © www.lw85.com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