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议论文,题目为《消除内心的恐惧》

Jamietee1997 2021-09-18 16:35 170 次浏览 赞 148

最新问答

  • 啃鲍鱼的螺丝

    经常,人们会见到这样的场景,几个在河水中嬉戏,他们欢声笑语,击水为乐,将自己浑然陶醉于大自然之中。不远处的河堤上却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水深危险,禁止游泳”,这种场面大家是不是已经司空见惯了呢?对这是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

      许多的人的一生就像处在无人驾驶的飞机之中,这架飞机要飞向哪里,飞到什么侍候,什么停歇,没有人知道。或许你现在一切都很顺利,你有一份安稳的工作,和谐的关系,还有良好的健康状况。你是不是觉得一切都很满足?你是不是认为自己很有安全感?你是不是觉得生活的确是无忧无虑?将这三个问题,问自己三遍,你可能就不会那阳光了,你可能会有一丝犹豫,些许不安悄悄掠过心头。一种焦灼的不满足感震颤着我们,一些尚未愈合的伤口带来的恐惧感让我们感到不安,此外还有一些未经揭露的恐惧因素。我们表面上生活在风平浪静的氛围下,其实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真正面对那些我们不愿意揭露的恐惧感,就像我们在水深的地方游泳,但从来不去看那块牌子。

      面对这些恐惧,大数人采取的措施是避而不谈,或者通过努力的控制生活、或者用、消遣、忙碌来逃避困境。我们从不怀疑自己的这些做法,虽然这些做法的根源是源于恐惧,因为我们坚信这样的做法会让我们快乐。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又可以说是饮鸩止渴。它既不能消除真正的内心恐惧,还可能给我们带来更新窘迫。

      只有当人们无法避免眼前的困惑,处在我们害怕却又必须处理的或危险当中,人们才会真正面对内心的恐惧。就是说,当人们遇到疾病、失业、失去亲人等等情况的时候,才会正视自己所处的境遇。然后针对所遇到的境遇采取相应的行动。

      讲一个小:“小兰和妈妈都喜欢听小鸟唱歌,看小鸟飞翔。母女俩第一次养鸟,母亲忙,女儿贪玩,没多久小鸟就饿了。第二次养鸟母女俩约好一定要好好待小鸟,这次养了一个月小鸟长的很好。但是朋友说,你们残忍的剥夺了小鸟自由歌唱、自由飞翔的权利,母女俩依依不舍的把小鸟放飞了。第三次亲密接触小鸟,是因为收到一封参加放生活动的邀请函。信函说,放生活动又环保又慈善。母女俩买了两对小鸟,兴高采烈地去参加放生活动。爬上山头,看见参加放生的有好几百人,一声礼炮响起,千鸟齐飞,有人笑脸灿烂,有人虔诚合什。母女下山后,听见花鸟市场老板兴奋地说,自从有了放生活动,鸟儿需求量大增,要天天起摸黑捉鸟才能供得上。”

      我们用这个来分析一下人们对于内心恐惧的认识程度和解决方法。第一次养鸟,“母亲忙,女儿贪玩”-小鸟被饿。这一过程中母女是应该具备常识的,这个常识就是“小鸟会被饿”,我们可以把这个常识,视为母女俩个人内心的一种恐惧意识。她们回避了这种恐惧,用什么,用“母亲忙,女儿贪玩”,这正是前面提到的“用、消遣、忙碌来逃避困境”。最终小鸟了,母女俩儿不得不面对这一事实,于是才会有第二次养鸟过程。

      第二次养鸟,因为第一次的痛苦经历,母女俩儿“约好一定要好好待小鸟”,她们改变了行为方式,小鸟很好。但是,这是一种潜在的恐惧又出现了,是什么呢?就是朋友说到的“小鸟的自由权”,于是她们采取了第二行动,依依不舍的放掉了小鸟。第二次与第一次的区别在于,由于人的意识的进步,人的内心潜在的恐惧感也在提升。小鸟被饿已经不是能引起恐惧的因素,这时的内心恐惧因素是小鸟的“自由”。

      第三次是放鸟,母女俩将放鸟作为养鸟的乐趣时候,又一种内心的恐惧因素产生了,是什么?就是“花鸟市场老板兴奋地说,自从有了放生活动,鸟儿需求量大增,要天天起摸黑捉鸟才能供得上。”听到这样的话,母女俩儿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尽管她们不愿意面对这样的事实,但事实仍然残酷的出现在面前。

      母女俩虽然一次次面对痛苦和内心的恐惧,但她们没有选择逃避,而选择了勇敢面对,这是值得赞赏的。因为与其逃避困境,不如将困境视为道途,这是一种积极而有必要的观念上的改变。通常,只要人生-不符合我们的期望,我们一般都常改变它以符合自己的期待。这种期待不仅不能改变我们的人生,而且有可能带来更多的痛苦。因此我们要改变我们心中与期待之间的关系。视困境为道途,困境往往是通向新境界的必经之路,世上的事情不可能都符合人们的愿望,也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期待。小鸟的“亡、生存、自由、被捉”,每一个困境的出现,都是通向下一个层次的道路。

      因此,如何面对内心的恐惧,只需要正视恐惧,不回避、不抛弃。将其做为学习的机会,做为获得心灵升华的机遇。一旦我们掌握了这一点,我们就踏上了生命开放的起点,我们的生命也会变得迥异不同。

    浏览 261赞 63时间 2022-08-30

求一篇议论文,题目为《消除内心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