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初等教育论文

初等教育专业语文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来源:UC论文网 作者:未知 2019年07月08日

  [摘要]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民族发展服务,因此,不仅要通过教育传授给学生们科学文化知识,更要给予学生们以教品修德,各个学科的教学都不能偏离这个发展轨道,都要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本文从初等教育专业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对学生们的德育教化问题进行探索和分析,旨在强化这一观念,达成更富有实效的育人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强化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113-02


  我国师范院校的初等教育专业担当着培养适应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小学教师的重任。小学教育无疑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基础教育,正如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道理,小学教育基础打不牢实,学生的后续教育就难能保证质量。打好小学教育的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因而,各级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对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既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更关系到未来的小学教师的培养质量。怎样衡量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必定应把握两个标准,即的能兼备。德即道德品质,育人者必须先正其身;能即专业教学能力,即有足够的才学来身为人师。师范院校的专业课教学无疑是有保障的,但师范院校的德育却需要加强。在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虽然设置有专门的德育课,但仅仅通过专业课来对学生施以德育事实上是明显不够的,探讨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已经被热议和投入实践。笔者作为师范院校语文专业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在师范院校初等教育语文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发表个人的几点认识。


  一、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在语文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德育还是要首先解决授教师的思想认识问题


  语文教学和德育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毕竟是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语文教师和德育教师在任何一所学校都不会是“一肩挑”的,作为科任教师,我只对我所负责的学科教学所要达成的教学目的负责的思想是无可厚非的,所以多年来在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语文学科的实际教学中就造成了二者并不相干的定式认识,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在语文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尚无从说起,只不过是在近些年才引起理论上的热议和教学实践中开始瞩目的问题。因之,虽然目前将德育教化渗透到各个相关学科教学之中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但是,语文学科的授课教师还是存有如果这样做起来将影响到本学科教学效果的担忧,也还有着说起来是应该,做起来依旧和只要把自己的专业课讲好就是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了,学生的德育还是由专业课教学和学校教育负责任吧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负责任的想法。


  师范院校初等教育语文课教师对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德育的不正确认识必须澄清,认识问题不解决,在语文课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只能沦为空谈。怎么澄清认识?一是要从学生品德养成现状感受到忧患认识,看到学校仅仅通过品德教育课来培养学生的人品和师品是明显不足的,身为师范院校的教师,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就应该人人有责。不可否认,在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条件下,在信息传播渠道积极便捷和迅捷的情况下,令人眼花缭乱良莠不齐的具有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泥沙俱下地影响着在校学生,而这些学生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形期,正面引导的力量不足,负面影响的作用就会增大,已经在示范省中出现的各种劣性道德品质问题已经在向我们师范院校的教师敲响警钟,要加强学校的德育,要通过各个学科的德育渗透来壮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力量。二是在各个学科渗透德育的理论中尤以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更显优势和更具条件,所以这个责任语文教师必须担当。在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中的字词句章都是能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素材,如我们的汉字很多是象形会意构造起来的,其中就有着可以用来进行德育教育的寓意;一些名言警句中都浓缩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在语文教学的意义中同时进行德育教化;所选用的范文不仅文采飞扬、韵味十足,而且其中内敛着许多丰富的或是历史典故或是人生哲理或是爱国情操的内涵,特别是选用的每个范文的作者本身,更多的都是人世典范,这些显著的特点,都是我们能够借以开展德育教化的切入点或采用点,在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不能浪费其中的德育资源,二者结合可对学生的文品养成互利共赢。


  澄清在师范院校初等教育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认识更应体现为澄清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认识,国家应在发展师范教育的德育教育中给出明确的提法,这也是教育改革中应该被瞩目的问题,即整合师范院校各学科的力量,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在积极贯彻落实将德育教化渗透到其他学科的做法的基础上,积极拿出可操作性对策纳入到教学大纲之中,嘉庆对这方面的经验总结和推广;学校是实施将德育渗透到语文学科教学中的责任单位,要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让语文课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要认真抓落实,将这项考核融入到对语文教师教学状况的考察内容中,以调动及强化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意识,达到用责任提振认识、向认识要教学成效的目的。


  二、知识是能量的来源,在语文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要丰厚教师自身的知识底蕴


  语文教材中所具有的渗透德育教育的丰厚资源需要教师来挖掘,并采取有效的教法来兑现,并不代表着只要强调教师渗透德育教化其应有的效果就一定会显现出来,这其中还存在着如何利用以及使用效果的主观问题,说白了就是授课教师如何发现和怎样驾驭这些知识点的问题,教师对这项能力的获得是要靠丰硕的文化底蕴做支撑的。大家都很熟悉的易中天先生,作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能够把历史解读的如同评书一般耐人寻味、引人入胜,功底来源于“厚积薄发”的容量,这样的博采众家之长,在给予人知识的同时还能够给予人以中华传统美德熏陶的大师级典范,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认真学习。其中的道理也正如同:要给别人一瓢水,自己首先又有一桶水的道理,如果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有照本宣科的能力,又怎么能会挖掘出其中更丰富的德育内涵教诲给学生呢?比如,在讲授苏轼先生的《留侯论》时,在讲解其中的“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的故事,讲解“孺子可教”典故的寓意,向学生们介绍张良(子房先生)尊师重道的高贵品格,若没有这方面历史知识的积累,就不会将其中的蕴含的关于学生必须尊爱师长、发奋学习等相关品德讲解的有理有据有情有感,学生们就会就课文学习课文,难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更深刻的道德品质的熏陶。


  因此,师范院校初等专业语文学科的教师不能在现有的学科知识中自满,必须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不断厚积自己的语文知识的占有量,不断地品悟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结合进行哪些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化的内容,通过学习积累知识,通过占有知识形成能量,通过能量转化输送给学生,使得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能力在德育教育方面得到体现和升华。


  三、借题发挥借力发力,善于在语文课江姐的内容中“起爆”德育教育


  语文教师在结合语文课中的相关知识开展德育教化时,应当善于借题发挥借力发力,也即能够借助所要讲解课文的主题,进行贴切的德育教化。比如,在讲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要引领学生们感悟杜甫所抒发的忧国忧民的高尚的思想境界,让学生们激荡起内心深处的爱国情绪,唤醒学生们的仁爱心灵,使学生们能够明确人无论是置身于逆境里还是顺境当中,都不能丧失爱国之情和博爱的胸怀,要在淬炼中坚守自己的情操、坚定毕生的信念,要在学杜甫的文采的同时还要学习杜甫的精神。而且应当帮助学生们做好知识的延伸,比如讲到诗歌的最后部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一段时,将范仲淹先生的《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借用过来,让学生们掌握二者的异曲同工之妙处,也是学生们更加清醒认识到,名人流芳百世不仅靠文采更因为有值得人们学习和弘扬的精神。


  应当有“借典说理”的能力。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长河的沉积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历史典故,而且这其中的很多典故都具有催人奋进的感召力。正是由于历史典故所具备的这种不可替代的使用价值,在历史文化名人的文章中则多多被使用。比如,借助文中所提到的“荆轲刺秦王”、“聂政刺韩傀”的历史故事,告诫学生们人必须要有荆轲那样的爱国之志,哪怕因为为国家的利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无为之举,也应当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宁可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告诫学生们要有聂政那样感恩报恩的为人品性,应当发扬“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高声品质。开展这样的“借典说理”的德育教育,会使学生们在聆听故事、感受历史、品读人生的多角度因素的影响下,收取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文学知识和德育感受在学生的头脑中获取双丰收。

相关文章
UC论文网 · 手机版
https://m.lw8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