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政治哲学类 > 形势与政策论文 > 正文

移动泛在环境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UC论文网2020-12-01 09:56

摘要:

  摘要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打造思政“金课”,对于移动泛在环境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了移动泛在环境的概念,分析了“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的意义,提出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统筹推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路径和举措。  关键词泛在环境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1移动泛在环境概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泛...

  摘要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打造思政“金课”,对于移动泛在环境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了移动泛在环境的概念,分析了“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的意义,提出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统筹推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路径和举措。


  关键词泛在环境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1移动泛在环境概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泛在网络、泛在学习、泛在环境、泛在知识环境等概念和研究也得到快速发展,并被应用到图书情报、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等多个领域。泛在学习是指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泛在知识环境是指由网络设施、硬件、软件、信息资源、人等有机组成的新一代科技知识基础结构,是未来知识型社会的一种综合的全面的数字化信息。本文认为,移动泛在环境是指由移动终端、网络设施、教学资源等有机组成的学习基础设施。学生在课堂内外,都可以使用移动设备进行辅助学习、效率改进、信息获取等,从而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移动泛在环境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意义


  2.1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基于移动泛在环境,整合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交互优势,有效整合多种教学要素,浙江师范大学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运用“互联网+”教学手段,合理安排专题教学内容,适当提高学习挑战度,自主设计、开发了基于微信平台的随堂测试系统和教学评价集成系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用手机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在线答题,现场测试教学内容、现场反馈测试成绩、现场评价教学效果,有效提升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


  2.2推动课程的内涵发展


  浙江师范大学创新推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组织和实施的流程再造,在大学第1学期进行专题化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另外7个学期进行交互式学习+小组研学,师生全员参与,课堂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音频、微信、网站等全息载体。在课堂上强化分组教学,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指导,个性化配置身边榜样案例、学习强国平台、“卡尔·马克思杯”理论知识竞赛等学习资源,开发集易用性、支持性、适用性和可访问用户等功能特点合一的交互式教学平台,推动新时代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


  3移动泛在环境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路径和举措


  3.1坚持问题导向构建基于移动泛在环境的课堂


  移动泛在环境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整合线上和线下的教学资源,运用“互联网+”的理念和资源来设计、实施、评价各个教学环节,实现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的闭环系统,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主导带主体”的作用。(1)构建基于微信平台的随堂测试系统。“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负责审定、更新随堂测试题库,引导学生平时关注国内外重大新闻时事等。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用手机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在线答题,每位同学答题的题目不同,现场测试教学内容、现场反馈测试成绩、现场评价教学效果。(2)构建基于微信平台的教学评价集成系统。学生参与专题的测试成绩会即时生成,占总評成绩的60%;小组课堂作业展示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作业完成质量和课堂展示情况综合评定,占总评成绩的40%。两部分的成绩由系统自动集成,并与教务的成绩管理系统实现共享。(3)构建基于问卷星的学生自我评价和反馈系统。在课程结束后由学生扫码开展自我获得感评价,同时对小组作业展示情况进行有效反馈,通过开放型的设计收集学生关于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的意见和建议。(4)构建学业评价集成分析与实时共享系统。对于每次课堂测试后的班级平均成绩、平行班级成绩进行比较分析,有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针对学生薄弱环节,有针对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2坚持目标导向构建“专题化+小组合作”的课堂


  (1)推进“专题化”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备课机制、教学评价、题库设计、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围绕“专题化”的需要进行思考和设计,同时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和学生特点科学设置教学专题。加强教学研究和集体备课,“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组织校内外专家指导教学专题的总体设计、备课教案以及课件、试讲等环节。(2)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全面推开60人以下中班教学,开展“朋辈引领、生生互助”的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并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机制。一方面,小组成员相对固化,更有利于小组学习。通过随堂测试系统实现分组管理,设置小组组长,教师开展线上线下的过程性指导,组织小组研讨和开展课堂作业的展示。另一方面,小组之间交互展示,更有利于发挥朋辈引领效果,设置A、B平行组,在课堂展示环节设置交替问答环节,加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增加了课堂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3.3坚持效果导向构建“交互式+小组研学”的课程


  开发了“形势与政策”交互式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推进高质量“小组研学”活动,构建和完善课程建设协同机制。(1)做好静态预设型教学资源的转化,利用好“全国高校思政课程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及时把优质教学资源转化到课堂应用。(2)做好动态生成型教学资源的活化,把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作业展示的微视频上线成为未来学习者的教学资源。开发优秀校友先进事迹的微课程,增加教学内容的鲜活度。(3)构建贯穿全程的“小组研学”机制,贯彻落实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要求,依托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双百双进”“百校联百镇”工程,在省内外建立省、校、院级思政课社会实践基地,打造有风景的思政课。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