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核心期刊 > 哲学与人文科学 > 地理 > 正文

初中地理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来源:UC论文网2016-05-17 10:50

摘要:

新课改实施以后,义务教育阶 段地理课程标准在人文素养、社 会责任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因 此,智慧教育和初中地理教学已经 到了相互呼唤的时代,技术的“无 所不能”只有落实

  在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下,智慧校园、智慧教室等逐渐普及,许多一线教师针对相关学科与智慧教育的融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中,针对智慧课堂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徐强认为信息技术应该是提供给一线教师创新支持的重要工具,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需要教师自身具备创新性思维%何慧芳则认为,教师应当从教学设计上就融人“智慧”的理念,大胆想象更多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和提出对问题的质疑。针对智慧课堂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研究内容比较少且不系统,高小红呈现了三个小案例,并对案例进行了评析,表达了智慧课堂应该重视教师与学生的思维碰撞。因此,本文将主要探讨初中地理学科与智慧教育的具体实践内容。
  
  地理教学对智慧教学的呼唤
  
  1.地理自身特点对智慧教育的
  
  首先,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了地理学科在此阶段的基本课程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求学生学会基本的地理知识,并具备应有的地理背景,为生活所用,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观,理解环境与人类发展过程之间的关系,做一个具备地理素养的公民;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w但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中,更多的关注点都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条上。教师一般能够很好地在课堂中完成课标的要求,将基础知识落实到学生个体,但学生在常规的地理课堂中却很少有机会进行实践,这导致了很多知识趋于表面化。因此,呼唤智慧教育中许多的多媒体素材,可以提供给学生不同形式的实践机会,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其次,义务阶段的地理课程内容相对基础,很多知识点在教师适度引导后,能被学生基于自身生活经验或学科基础理解。传统的课堂往往在基础知识上耗费时间,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师生进行思维的碰撞,探讨更多时事与地理之间的关系。因此,呼唤智慧教育中更多的自主学习资源和课后反馈系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再次,从地理学科学习内容的特点来看,具有非常明显的多元性,主要体现为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融合度很高,自然地理部分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一定的物理、化学学科基础,人文地理部分还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这些多元性的要求对学生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呼唤智慧教育中的学科资源共享,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学习。
  
  2.问题引导式地理课堂对智慧教育的呼唤
  
  智慧教育本身旨在构建个性化写作、探究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学习是其重要的目标之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重视同龄人的评价,热衷于与同龄人进行比较,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学生特别容易受到同龄人的认可。
  
  在此基础上,问题引导式的地理课堂成为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针对问题引导式的地理课堂,一线教师将其归纳为“十步走”,具体如下:
  
  ①布置:在教师布置任务后,为什么学生探究的质量一般不高?
  
  ②引导:_?应该樹斯f么方面的导向资源提高学生的探麵量?
  
  ③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纖九提升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
  
  ④学习:学生的学习时间应该如何进行监控’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
  
  ⑤探究:探究过程的组织形式应该如何进行,以便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⑥归纳:学生归纳的方法应该由教师统一弓丨导还是学生自主进行?
  
  ⑦拓展:如何设置问题才能使学生基于思维锻炼进行拓展?
  
  ⑧评价:面对信息技术提供的客观数据,教师面对学生应该如何进行解读?
  
  ⑨测验: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绕不开选拔的关口,学业成绩如何在开放的课堂中得以保证?
  
  ⑩总结:个性化的总结可以有什么呈现的方式?
  
  上述问题来自于真正的地理教学实践,信息技术的支撑并不能減师代劳,而需要教师有“基于技术,高于技术”的观念’将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才能逐步破解问题。
  
  初中地理智慧教育的整体方法和思路
  
  基于智慧教育信息技术的支撑,针对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方面和环节,我们将从“四个转变”来阐述整体方法和思路。
  
  1. 教学功能转变——关注学生个体成长需要
  
  传统的教学功能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被动地获取知识。但是人贵在创造,利用本身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与新的知识产生新的碰撞,并与其他人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更能提高学习质量。因此,教学的功能应该从学生被动地编织知识网络转变为主动地产生和填充知识网络。
  
  教学功能的转变需要教师从教学观念开始转变,把课堂作为思维拓展的场所、交流分享的阵地,在有限的时间里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编织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分享自己引以为豪的内容,这对该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将会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教学功能也会变得更加关注个体发展,关注学生思维和各项综合素质的培养。
  
  另外,除了需要改变教师观念,在信息技术的使用方面,教师也需要将其进行深度融合,要积极挖掘信息技术中可以为教学所用的功能。
  
  2. 教学方式转变——关注课堂模式探究需要
  
  在基础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可分成四个阶段:①事实性知识阶段。②理解性知识阶段。③批判性知识阶段。④创造性知识阶段。传统的地理课堂对事实性知识和理解性知识都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过程在对知识的讲解、模拟实验、与生活密切联系等方面也能基本达到课程标准要求,但对批判性知识和创造性知识的培养相对较少。
  
  初中地理知识相对来说比较基础,学生在进行自学之后一般都能够完成对事实性知识部分的学习,在教师一定的弓丨导后能够完成理解性知识。作为教学方式,这样的知识层次和特点有利于初中地理教师对这两个阶段的知识进行整合,并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用高效的方法进行呈现。初中地理学习内容还存在涉猎面广的特点,教师应深人思考课堂中资源的呈现数量,是否可以利用该年龄段学生喜爱与同伴分享的特点,让其自主地与他人进行分雜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初中地理学科课时量不充足的情况下,教师应重视思考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把地理知识带进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如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前学习情况检验、课堂学习内容、课堂及时反馈情况、课后作业、课后评价与课后总结等。对于事实性知识和理解性知识,学生应提高效率在课前完成,利用微课、课前学习导案建构基础的知识框架,为批判性知识和创造性知识的学习进行铺垫。在课堂中,教师通过增大课堂资源量和设计引导语言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究质量和提问质量,从而弓丨导学生个体形成更丰富的批判性知识和创造性知识。在课后作业中,教师可以通过及时反馈系统和数据统计系统,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校的常规评价方式相结合,共享公开练习成绩,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形成。
  
  3.教学效能转变——关注教师专业提升需要
  
  教学效能的转变主要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提升,消除教师职业倦息,最好的方法是在各个角度上加大教师的教学效能,从多个维度界定教学效能,并融合信息技术的支撑后作出分析。
  
  (1) 从教师必备条件来看
  
  在信息技术支撑下,教师能够更有效地实施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九实现更多心目中的理想课堂。信息技术的融合应当在教师的教学中受到呼唤,从而提供其最需要的支持,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2) 从教师的行为来看
  
  教师加大教学效能需要在过程中把握好提示、参与、改正和反馈这四个方面。在信息技术融合中,应当将重点放在引导提示、辨析改正和多元反馈这三个方面。其中,多媒体素材可以引导有关方向,缩小思考时的涉猎范围,提示学生如何提高问题和探究的质量;辨析改正则在学生个性学习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的数据库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知识呈现;多元反馈则基于初中地理学习内容的丰富度,通过拍照分享、趣味笔记分享、教学型游戏等方式,让学生不拘泥于事实性知识和理解性知识的学习,利用评价反馈的形式弓丨导学生更有创造性和自主性地获取新的知识。
  
  ⑶从教师的专业性来看
 
    教师往往希望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控制教学情境,因此,需要不断地自我进修和研究’才能提供给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在通过多种途径不断促进个性化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有更多的想法和技术来完成新的教学方法。因此,新内容能逐步使更多的教师拥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育观念和思维。
  
  4.师生能动性转变——关注教学相长发展需要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给学生更加活跃、更加公开的反馈机制,这是激励学生的重要方面,与此同时,延伸在课后学习的内容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动性。教师通过智慧教育的智能评价软件能完成对学生更加直接和客观的判断和评价,形成更加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针对学生的想法,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给出学生正确的引导。
  
  构建初中地理教学智慧环境的案例设计
  
  《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M十三届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属于初中阶段世界地理的人文地理部分,是人文地理当中的第一章节,具有开启人文地理学习的重要作用。对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人口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对其他人文地理要素的学习。理解人口是人文地理要素中最为基础的要素。
  
  2.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的学习还处于初级阶段,知识存储量打限且学生之间差异较大。在学习能力方面,一是逻辑思维还不成熟。知识来源主要是日常经验以及知识结构系统,要做到学科融合还需要授课教师引导。二是在数学学科方面仅初步接触数轴,所以在“世界人口图”上获取数据需要授课教师引导横、纵坐标读图。
  
  3. 教学目标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说出世界人口数量大的特点;归纳世界人U数量增长的阶段特点;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死亡率和出生率的概念;理解人U自然增长率、死亡率和出生率的推导过程;理解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增长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世界人口增长图”获取不同年份的人口数量数据;学会在出生率、死率和然增长率H者之间进行运算;能够在已知地区总人数和自然增长率的情况下,计算新增人口数;运用案例理解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人增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人口增长过快或负增长对环境、社会及经济的影响;关心世界人口总量,从而理解人口总量是否与地理环境及其可供资源相关。
  
  4.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概念以及进行简单的运算;知道世界人口增长过程的特点。
  
  难点:理解世界人口从缓慢增长到加速增长的原因;理解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自然增长率产生的影响。
  
  5. 教学方法
  
  针对本课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条件和教师特征,对地理教学方法进行多维度的选择,优化组合后总结为以讲授法、直接感知法、案例教学法为主,再辅以网络题库互助训练、微课资源自主学习的教学。
  
  6. 教学媒体分析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课教学主要选择了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包括可触摸式白板、投影仪、实物投影仪、视频和音频输出等)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内置微信APP和猿题库APP)。另外,本课还增加了网络教学视频资源库。同时,为了便于教师分层布置作业,提高工作效率,还使用了适合学生学习的移动终端APP。
  
  基于地理课堂的智慧环境构建中应遵循的三个设计理念,即科学的教学方法、递进的教学逻辑和现代的教学媒体,本课在教学融合信息技术方面,主要采取了“基础型微课资源+特色型微课资源结合”和“猿题库网络题库+学生督学”的两种方法。
  
  7.教学过程课前:
  
  在基础型微课资源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完鮮案’穷实基础紙课上:
  
  探讨一:计算自然增长率和增长人口数事实性知识层次。(概念落实+简单计算+应用题计算=夯实基础知识)
  
  (1)请同学们回想预习内容,写下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公式。
  
  ⑵计算:某地区人口出生率为——人口死亡率为7.14%。,则该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⑶思考:若2012年中国总人口数为13.5亿,该年度人口增长率为——。4.8%。,则新增人口数为——。
  
  写出计算的式子即可。
  
  师:简单的计算是在学习“人口数量”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视频中发现装有七种不同颜色水的玻璃杯里,水量不一,也就是显示七大洲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不一,这是为什么呢?
  
  思考:经济发展水平为什么会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呢?
  
  探讨二:经济发展水平为什么会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理解性知识和批判性知识层次。(模拟情境+时事材料+辩论式小组活动=理解和评价知识)
  
  投影:材料一,Jack和Lily是生活在德国慕尼黑的一对新婚夫妇。他们两人都在一家高新技术的企业工作,Lily希望自己能够在未来的5年里凭借自己的力量成为企业管理者。于是,他们暂时决定家庭规划为“丁克家庭”。材料二,中国现在即将实施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夫妻两人可以生育两个小孩,此事引起网络热议。网友表示,很多家庭不打算生育“二孩”,因为他们觉得生活压力太大。
  
  教师活动:请1、2、3小组完成第一个材料,4、5、6小组仔细聆听并思考;4、5、6小组完成第二个材料,1、2、3小组仔细聆听并思考。只要想法合理或者发现别人想法有问题并加以改正的都能够得分。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2分钟内汇总出一份小组的辩论材料,协助教师进行小擂台的活动。
  
  教师总结: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反之亦然。那么从上述两个材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也在不断提高,人们会在生育前考虑更多的因素。虽然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逐步降低,但由于原本的数量太大,所以每年新增的人口数量也非常庞大。那么,地球能最大限度地养活多少人?如何在未来10年乃至更长的时期内可持续性地养活每个人?
  
  探讨三:如何在未来可持续性地养活每个人——创造性知识层次。
  
  (拓展社会生活+补充多媒体素材+教师引导=自主延伸创造性知识)投影:材料一,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石油存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该国的水资源匮乏,限制了农业生产。为了养活国民,该国引进了以色列的节水技术来发展农业生产。(展示沙特阿拉伯圆形灌溉系统图片)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末,生活在西非城市的人们仍然以本地生产的谷物为主要粮食来源。但到2008年,他们的粮食中有了从泰国或马来西亚进口的大米,受到人们普遍欢迎。(展示亚洲一非洲大宗货物海运航线图)
  
  学生活动:根据上述两个案例,小组内自选其中一个案例,写下小组意见,递交学案并与教师进行答辩,答辩通过则得分。
  
  教师总结:在沙特阿拉伯的案例中,为了克服水资源对农业生产的限制,沙特阿拉伯采取了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和灌溉系统,使生产出的粮食尽可能地满足当地人们的需要;而在西非国家,由于人们的生产效率较低,无法保证迅速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所以他们依靠自己临海的优势,进口价格相对较低的亚洲粮食。
  
  课后:
  
  教师运用多功能课后作业反馈APP布置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人“普通群”或“高级群”,巩固课上的学习内容。
  
  智慧反思
  
  1. 针对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对微课视频的学习,夯实基础部分知识的落实情况较好。
  
  根据学情,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地理问题时,注意使用了不同方面的材料和案例,如政策性材料、虚拟的故事材料、简化过的科研材料等,多维度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基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学习内容的核心部分。
  
  教学目标设置的过程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了一定预设,问题的提出既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议题’也是对学生解决地理问题所提出的挑战。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基本能够感受到人口数量需要适中、环境问题需要被重视。
  
  2. 针对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案例教学法的使用中,教师注意选取了新颖的案例,并在讨论的过程中给学生留足了独立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在网络题库的教学过程中,设置学生督导,让学生自行管理课后练习,由于是直接显示每位学生的正确率,因此学生们基本能够按照要求完成作业;将微课资源设置在基础知识学习部分,能让更多的学生逐步适应学习。
  
  “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在课前、课上和课后都有所体现:一是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微课内容,了解课文基本知识。二是课上,三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并留有学生自主独立完成的任务,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三是课后,在练习时.通过作业群引导学生之间相互监督。
  
  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使用到Office2016的Powertert录制视频技术,完成了微课的录制,使用到“猿题库”移动终端APP进行课后练习和学习情况的统计,使用到一般教室里的多媒体投影以支撑课堂教学。
 
冯嘉琪  王明慧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教育集团   钟永江   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

核心期刊推荐